


因工作之故,出席华团的群众活动时,常会发现大会司仪在长篇大论念著嘉宾的头衔或职称,如念了带头的YB、拿督后,接下去念JP、PMP、AMP等等,甚至还把嘉宾的所有官方、社团、宗教组织及荣誉称职等,都给念完。
出席者固然可以理解,这是传承下来的“礼多人不怪”文化,也可理解为,司仪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的职业习惯,避免可能背上念漏、不专业或礼貌不足的罪名。
ADVERTISEMENT
不过,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或模拟场景试验,当你是一名坐在活动现场者,在听着司仪像背稿一样的念着长长的头衔与职称时,你能把这所有念出的头衔与职称听得或记得清楚吗?听完司仪的介绍后,你知道司仪介绍的人物是何方神圣吗?
可能恰恰相反的是,司仪花上许久念出的嘉宾头衔与职称,正因为念的太多,介绍的过份“专业”,以致带来失去焦点,甚至让人产生厌烦的效果。
举个例子,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头衔与职称够多了吧!但是,为何在官方场合里的司仪就只念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依布拉欣”,没有念出他是公正党主席及其他的职称呢?
同样的道理,一名华团领袖可能有多重身份,包括企业老板、学校董事长、乡团领导、庙宇主席等等,但,有需要不分场合的全部念出,一一介绍吗?
是的,祖辈传承下来的“礼多人不怪”文化确实是美德,何况有多少人会不喜欢别人的赞美与称许呢?不过,若身份及尊称被过度的介绍,是不是会带来反效果呢?
短小精悍可形容文章的精简明瞭,言简意赅则是形容言辞简单而意思完备,皆是一击即中的意思,因此当劳师动众的花钱耗时举办一场群众活动时,是不是应该把要传达的要点及举办的目的放在活动的性质上,而不是“吹捧”某某嘉宾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