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報道:蔡秋怡
說起金寶增龍會館,不少老一輩的金寶人會告訴你說:它是金寶最漂亮的會館之一,該會館除了承載著過去的事蹟及歷史,同時也見證了金寶過去的開埠和社區發展。
位於務邊路100號的增龍會館於1929年被買下,這所建築物在1974年重修,該會館外觀古色古香,門面高於兩層樓,瓦頂兩旁及中央皆有一個尖形的小塔,中央小塔的左右兩側有著波浪紋的形狀,而正中央寫著“增龍會館”四個大字。
進入這座會館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的會議廳及禮堂,會議廳兩旁還置放著歷史悠久的酸枝木椅,牆壁兩側則是主要會館重建的捐獻者照片。
該會館樓下設為禮堂,中部樓梯底部被開闢成為辦事處,會館中廳為康樂部,供會員們進行娛樂活動,而最為特別的,是位於後方的神龕,放置的都是已故同鄉的靈位。
拉曼生常往考察作學業
由於該會館成立已有97年,歷史悠久,不少在金寶就讀的拉曼生都會前來進行考察,完成學術作業,甚至也有一些旅客也會特意前來進行參觀,瞭解會館的歷史。
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記者在金寶增龍會館名譽會長賴自衛的帶領下,進入這所位於務邊路100號的增龍會館,瞭解這所會館當年的盛世情景。
會館提供同鄉就業及住宿
他表示,增龍會館是由增城及龍門相鄰的兩縣組成,早期東南亞地區錫礦業興起,需要大量的勞力,中國人都南下謀生,不管是礦工還是經營礦業的業者都大量湧入金寶,帶動了金寶的經濟脈絡,而來自這增城及龍門兩個縣城的人也紛紛南下,來到了金寶。
他說,在20世紀初,苦力制度逐漸轉型成親族集團制,這就是各鄉團會館的雛形,初來報到的礦工們人生地不熟,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親戚及族人介紹工作,因此會館漸漸地組織起來,給同鄉人提供就業機會及住宿。
“只要是初來南洋報到的人,都會先行前來投靠會館,而會館會接待及提供協助予他們,當時這些沒有落腳之處的礦工就住在會館中廳的康樂部,晚上時分所有的麻將桌椅都會收起來,礦工們就會將可摺疊的帆布床打開,躺在那裡休息。”
成立康樂部消磨時間
他說,當時的同鄉除了工作外,就沒有其他娛樂,因此會館在1970年成立了康樂部,讓同鄉們可以在空閒時一起搓麻將消磨時間,或是一起吞雲吐霧。
“為了讓聚集在樓下的人氣及熱氣擴散,會館在重建之時將二樓後部四周設有圍欄,讓中間樓上及樓下相通,宛如一個天井,讓這些人氣及熱氣可以升到樓上散開,不會這麼悶熱。”
他笑言,當時康樂部都會向搓麻將者抽取佣金,而這些也為會館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因此間接成為了會館其中一個不可缺的經濟收入來源。
“因利之所在,康樂部的收入引起了部分人的覬覦而出現了舞弊的情況,漸漸地康樂部的收入也大不如前,後來有理事建議將康樂部關閉,但因出現反對聲浪,因此康樂部以承包的方式租借出去。”
賴自衛:會館前身是善後社
照顧同鄉 打理身後事
賴自衛表示,該會館的前身是一所善後社,於1922年成立,負責照顧剛到金寶謀生的同鄉,同時也幫忙同鄉們打理身後事。
“因當時的金寶尚未完全開發,工人們在環境及衛生都很差的情況下工作,當時醫療設備也不齊全,許多礦工得不到好的治療後因此而身故,這些礦工無親無故,身故後靈位就安置在神龕上。”
他說,目前金寶僅剩下該會館還保留著神龕設置,該會館的神龕設立在會館後方,規格為長8尺6寸,離地4尺8寸,由下而上設立九排梯級形的架位,安置了295個同鄉的靈位;神龕前方置放了一長形供臺,中央放了一隻銅獅,銅獅前擺設了一個白雲石圓形香爐。
“後來有在外漂泊、居無定處及因家中各種原因而不方便將親人靈位置放於家中的同鄉,也會將靈位安置在會館的神龕上。”
1997年後拒收靈位
“直至現在,龕架上還有91個靈牌,這些都是在1968年後才安置的,會館於1997年拒收靈位,因此龕架上共有295個先人靈位。”
他補充,雖然其他會館如今已經廢棄了神龕,但該會館每年春秋兩祭、初一及十五為先賢上香。
過往春秋兩祭最忙碌
如今廚房變儲藏室
賴自衛表示,過去春秋兩祭之時,會館都會非常忙碌,婦女組的組員們都會在位於會館後方的廚房準備祭拜食材及餐點,完成祭拜儀式後,會員們都會在底樓的禮堂享用餐點,但現如今會館都選擇到酒樓或餐館舉行晚宴。
“會館非常重視春秋兩祭,是我們每一年的例常活動,通常祭拜完先賢后,我們都會在會館裡設宴,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都改在酒樓設宴了,不會再自備餐點。”
隨後他也向記者展示後方的廚房,如今已經改成會館的儲藏室。即便許多事及物件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先賢所遺傳下來的傳統及歷史,都一一烙在這座老建築裡,向世人述說著它的歷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