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蔡秋怡
金寶於1887年開埠,後來在1891年被發現大量的錫米後,自此成了華工下南洋前來謀生的熱門地點;而金寶不少地區在開埠前已被部分當地及外來的礦工發掘並進行採礦工作,其中位於瓜拉米棚石山腳處,有“小椰殼洞”之稱的巖洞早在80年代被礦工們發現該處存有錫礦,是金寶區內少有的原始山壁採礦之地。
ADVERTISEMENT
小椰殼洞位於石山腳新村深處,在進入該巖洞前,必須循著一條通往油棕園及運輸樹桐的道路進去,經過一個小叢林後才得以抵達巖洞前;四處環山的小椰殼洞在2016年時,獲得電影《湄公河行動》拍攝團隊青睞而前來該處取景,平常也有不少探險及爬山愛好者前來探秘。
洞穴小溪多須懂路線
由於巖洞有數個出入口,洞穴內也有著許多小溪,因此在進入該巖洞前,必須由熟悉及到過該處的村民或爬山愛好者帶領進入,免得在漆黑一片的洞穴內迷了方向,發生意外。
小椰殼洞內兩旁的巖壁上除了有著許多鐘乳石之外,巖洞兩側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凹洞,地上也有許多因採礦而留下的不自然碎石堆集現象,顯見當年有人前來該處,利用手中的鑿刻工具開採錫礦。
周承隆:先輩自創採礦技術
金寶近打錫礦博物館副館長周承隆向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表示,根據文獻記載,法國探險家曾於1881年受到政府委託,前來霹靂及印尼進行錫礦科學研究報告,而該報告內記載了華工早在金寶開埠前,就在小椰殼洞內進行山壁採礦活動。
“山壁採礦的方法也被稱為礦脈開採(Lode Mining),是除了露天開採(Open Cast)之外,最原始的採礦方式,老一輩的礦工翻山越嶺進入多個洞口及山脈進行採礦活動,更自行創造了各種技術在洞內採礦,非常厲害。”
他笑言,礦工並沒有因為面對科技貧乏的問題而停止進行礦脈開採,反之越戰越勇,將山洞裡的錫礦採摘得“一粒不剩”,挖完了山脈裡的錫礦,礦工們才轉換“跑道”,使用露天開採的方式到別處採礦。
到達山頂再向下開闢
“金寶有個地方被當代人稱為七層樓(Ulu Petai),因為礦工們必須翻山越嶺跨過7個瀑布到達山頂,向下開闢300公尺進行採礦工作。”
他說,最早前來金寶進行採礦活動的是曼戴令人,曼戴令人原先在萬邦刁灣山(現稱金寶山)山腳下采礦,在當地形成小村落後,他們再進入山脈裡採礦,而華工是後來才到的。
周承隆說,小椰殼洞內的錫苗本就粘在山壁中,洞內的石灰岩及岩石經過上億年的地殼變動及地下水的壓力衝擊,分佈在洞穴內各個角落,而石灰岩經過雨水的侵蝕後,粘在該表面層的錫礦就會曝露出來,礦工們看見後,就會使用鑿刻工具將其撬出,因此地面上會有這許多因鑿刻錫礦而掉落滿地的碎石。
昔日開闢走道成奇景
“我們也在洞內的小溪兩側發現有許多被壘起來的石頭,這些都是礦工們開闢洞內走道的佐證,因此洞內這些奇景可說是人為所造成的,並不是先天自然形成。”
他解釋,礦工在洞內進行採礦活動前,都會製作一個架子以便將洞內所採獲的錫苗運送出去,他們分別在架子上下處安裝兩個木製的齒輪,併為齒輪套上藤製的繩索,進而讓架子上的空桶隨著齒輪上下滾動,讓工人們通過這個會滾動的架子,將錫苗運出洞口。
“山壁上除了有著許多錫苗之外,地表上也有不少被雨水沖刷下來的錫苗,因此礦工們也會使用琉琅盆在洞穴內淘洗錫米,比起露天採礦來得輕鬆,起碼無需在烈日下工作。”
用工具鑿刻撬出錫苗
他說,一般的礦脈開採都是使用炸藥炸出通道及運輸路線來運送錫苗,像是彭亨州的林明便是如此,但小椰殼洞並不像林明那般全是岩石,若盲目使用炸藥,可能會致使該洞穴無法承受炸藥的壓力,因此礦工們才選擇使用鑿刻工具將錫苗撬出。
“除了國外的文獻及洞內遭到鑿開的大小凹洞證明之外,石山腳新村裡的壽仙岩觀音廟也是證明小椰殼洞比金寶更早開埠的證據之一,畢竟廟宇是礦工的精神寄託,每個錫礦場地附近都會有華工的廟宇。”
他說,觀音廟廟附近的石碑記載著該廟重建於1881年,而廟內的古鐘則是建於1888年,而大礦家餘東旋的父親,餘廣培也曾捐錢籌建該廟宇,其名字也被刻在石碑上。
生態教學好去處
周承隆認為,小椰殼洞是錫礦的遺址,應該受到保護,若可以遭到適度的開發及導覽,這裡會是個很棒的生態教學處,讓後人可以瞭解先賢採礦的事蹟。
“小椰殼洞內有鐘乳石及錫礦開採後所留下的水晶石,洞內有小河及足夠的探險成分,適合學校帶領中小學生前來這裡接受歷史及地理教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