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鄧翠玲
霹靂州有許多城鎮都與錫礦業脫離不了關係,尤其是近打穀一帶的小鎮,昔日都是錫苗蘊藏量極豐富的地方,更吸引大量中國人南來馬來亞投身採錫工業,自此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會有廟宇,其中令人歎為觀止的是部分廟宇就算經過百年歲月洗禮,至今都仍香火鼎盛,一步一腳印形成今日的古廟。
ADVERTISEMENT
縱觀近打穀的古廟,最為熟悉不過的就是位於怡保市區的壩羅古廟,壩羅是怡保的舊稱,可想而知該廟不僅見證怡保錫礦業過去的興衰,也是非常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接著就是甲板觀音古廟,甲板是近打穀最早開埠的小鎮,沒錯,算起來甲板確實比怡保還要“高齡”,而當地的觀音古廟自甲板開埠以來就已存在。
另一座與錫礦業息息相關的古廟,當然就是坐落在金寶大街旁的金寶古廟,單單踏入廟內就能看到該廟供奉的大伯公神像後方,掛著一幅刻有“坲瑯穩當”的掛像對聯,當年吸引了不少錫礦業者前來討個好意頭。
屈指一算,這些古廟屹立至今都已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本期《錫日好風光》將解析這3座古廟與採錫工業的貫連,包括見證這些城鎮如何隨著錫礦業的興衰從欣欣向榮走向繁華落盡。
礦家發跡後特意移駕
壩羅古廟香火源自檳
壩羅古廟創建於1872年,至今已有147年曆史,根據該廟總務潘東生指出,壩羅古廟始於檳城大伯公廟的香火,當初礦家梁輝(又名梁碧如)從檳城前來怡保打捫新村咖啡山開採錫礦業時,由於該處的錫苗蘊藏量豐盛,因此在他發跡後返回檳城親自把香火帶來壩羅古廟。
壩羅古廟起初位於謙街旁的近打河畔,那時僅以亞答和白鋅搭建,之後經過礦家鉅子姚德勝發展新街場,1900年供地予該廟重建,才有現址在人民公園後面的壩羅古廟,其實舊址和現址也只相隔一條河。
礦工聚集消遣好熱鬧
據悉壩羅古廟興建時,姚德勝出資派人到中國佛山採購香爐及建築材料長達兩三年,之後再通過船運把建材送過來怡保。
潘東生表示,錫礦業輝煌的時期,賺到錢的礦家一般都會去俱樂部消遣,閒真別墅是最佳例子;至於礦工們呢,尤其是梁輝礦場的夥計,休息時因為沒有其他去處,所以都會從打捫新村咖啡山過來壩羅古廟休閒、消遣和拜神。
“那時的古廟經常都會人山人海,氣氛比現在熱鬧多了,以往古廟還有中醫提供義診免費開藥方,許多礦工如果生病了或是水土不服,都會過來古廟看診。”
大門石獅有傳說
壩羅古廟的大門前擺放了一對石獅子,原來這對石獅子與怡保舊街場1892年發生的大火災有著一段傳說。這對石獅子原本被油上紅漆,但發生大火災時,有者稱是紅色石獅子引來火魔,最終廟方只好把石獅子身上的紅漆刮掉,還原了石獅子真實的顏色。
當年的大火災把休羅街和舊街場所有亞答和木板屋都燒燬了,慶幸沒有殃及古廟。值得一提的是,壩羅古廟經歷過百年滄桑風雨路,延續至今依舊香火不絕。
怡保開埠前華人聚集地
甲板觀音古廟屹立172年
遍地“黑金”的甲板曾是霹靂州近打穀主要的經濟命脈,聽當地的老居民說,基於甲板擁有豐富的錫苗蘊藏量,吸引許多礦工從中國南來,因此在怡保開埠之前,甲板就已是華人聚集的地方。
甲板觀音古廟在甲板開埠時就已存在,其歷史比霹州其他古廟更為悠久,有指該廟建於1847年,並於1898年重建,至今已有172年曆史。
根據甲板觀音古廟執行秘書江天來及前主席馮華滿提供的資料,該廟起初建在甲板新村的路口,當時只是一座簡陋的觀音廟,後來錫礦業興起以致當地人口日益增加,居民的生活開始變好,就建議重建古廟並遷移至現址,由居民、木材商及錫礦家等集資籌建。
從宏偉壯觀的甲板觀音古廟可見,當年甲板在錫礦業鼎盛時期曾繁華無二,與現在人去樓空的情況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
著名錫礦家謝華(雙威集團主席丹斯里謝富年之父親)及李萬生(丹斯里李萊生胞兄)等皆是該廟主要的捐款人,當年李萬生還借出古廟對面的空地,供搭建戲棚邀請粵劇團前來演出。
百年香爐古鐘具歷史價值
該廟如今仍保留了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寶物”,包括一座於光緒24年(公元1898年)使用至今的香爐,以及一座於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存放至今的古鐘,廟內大部分的東西和建材皆從中國運過來,顯得特別古色古香。
此外,廟內還有一座雕刻精細的舊式神桌,除了圖案精緻細膩之外,兩旁還寫著“大霹叻甲板”及“景雲軒造”,記錄了當年華人在此開荒至繁華情景。

大礦家拜拜求錫苗豐收
金寶古廟祈“坲瑯穩當”
金寶古廟廟祝娟姐受訪時指出,創建超過百年的金寶古廟,來源就要從以往的華人礦場說起,當時絕大部分華人礦場都有供奉神明的習慣,如在礦場的範圍內興建一座“小屋”來供奉觀音娘娘或大伯公,以在每逢清溝或洗琉瑯的時候討個好意頭,祈求錫苗豐收。
她說,礦工在開工前都會先前往“小屋”插香敬拜神明,而金寶古廟的主神則是觀音娘娘;初時,許多礦主在開採前都會祈求觀音娘娘保佑礦場的員工工作順利及錫苗收成理想。
有求必應 善信建廟
“後來,部分曾敬拜觀音娘娘的礦家因覺得神明有求必應,且開採工作也非常順利,於是便聚集在一起商討建廟,再把觀音娘娘請到廟宇內安奉。”
她告知,金寶古廟內一些神像和文物於光緒30年(公元1904年)就已保留至今,擁有超過120年曆史。而在安奉大伯公後,幾乎每一個坲瑯清溝時,礦主都必定會前來上香,其中福建人居多,其次是廣府人及客家人。
金寶古廟大伯公金身的後方,除了有“坲瑯穩當”四個大字之外,兩旁還有兩幅對聯,其一是“大伯公威靈顯赫,香菩薩正直聰明”,其二則是“神靈顯赫佑虔徒,錫業輝煌懷遠哲”。
關於“坲瑯穩當”四字的由來,娟姐表示,因礦家們都覺得這尊大伯公很靈,因此找人來提字的時候,就為之封上“坲瑯穩當”的美譽,寓意每一次的收成都順利豐碩,這猶如觀音娘娘有“有求必應”的稱號。
早期每年農曆六月十九,金寶古廟都會舉辦盛大的粵劇表演來酬神,這時許多大礦家包括丹斯里丘思東、陳湘輝及潘泉安等都會聚首在此。80年代中期隨著錫礦業沒落,如今前來敬拜大伯公的善信,大多數都是求財和祈求生意順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