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此前的《錫日好風光》系列皆攜帶讀者一起穿梭時空返回舊時的馬來亞,“視遊”當代的採錫工業,同時回味昔日風華,那20世紀80年代中期錫礦業衰退後,霹靂州內還有業者從事這行嗎?答案是有的!這些錫礦場分佈在霹靂州北部的高烏,至今仍在運作且錫產量也不輸當年。
位於仁丹的拉曼錫礦有限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許多錫礦公司隨著錫價崩跌逐漸倒閉,惟這家公司經過百年歲月洗禮迄今仍屹立不倒,這證明了霹州的礦地其實並未如外界所言已開採殆盡,市場對錫的需求仍很高。
隨著時代變遷,採錫的技術也不斷在演變,不再停留在舊時成本和風險較高的方式,反之引進了各種先進的機械取代勞力,一方面有助於減低成本,另一方面則能更有效地提高錫產量,減少錫苗流失。
其中位於高烏山區內的成田錫礦場有限公司自2007年創立,該公司董事主席蔡亞伍細述現代化礦場的運作方式,以及暢談對州內錫礦業前景的看法。
路線規劃 鋪層碎石
蔡亞伍:開闢山路不簡單
回顧此次的採訪任務,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進入礦場的過程,由於礦場位於山區內,我們必須乘坐四驅車再經過一段漫長的路途才能抵達目的地,而負責開車的蔡亞伍,沿途也向我們解說他是如何從最初的山芭慢慢開闢山路,讓車輛可順利出入礦場。
蔡亞伍說,開闢山路的工作一點也不簡單,除了需要動用大量資金之外,還要事先做好路線規劃的工作,包括在不平坦的路面鋪上多一層碎石,儘量避免車輛在經過不平整的路面時左右搖晃,同時需確保有足夠的人手在限期內完成工作。
搭乘四驅車環繞礦場一週,期間亦在不同的“部門”停下參觀,不難發現其實大部分採錫工作已被機械取代,而員工們則站在一旁監督整個過程,主要負責操作機械及留意是否有發生故障。
該礦場內目前有逾百名員工,一般工作日,他們的吃喝拉撒都在礦場內,由此可見,在人力資源方面,現代化礦場比起舊時的礦場確實省了很多勞力,員工的人數也不如昔日般多不勝數。
在參觀礦場的過程中,蔡亞伍也攜帶我們前往礦場的最頂端,從高處瞭望,不僅看到範圍廣闊的礦場設有數個處理汙水的水池,還有一輛輛負責運送含錫石塊至料倉的巨型泥口車,猶如螞蟻般渺小地在路上來回行駛,形成一種極罕見的場景。
現代化式 可日夜運作
根據蔡亞伍的說法,該礦場員工有者負責操作神手挖掘礦土;有者負責駕駛泥口車運輸礦土至碼頭;其他則駐守在礦場負責篩選錫米的工作。
“一般上,員工們會先在原礦處採用神手挖掘含有錫苗的礦土,之後通過泥口車運載回來金山溝的碼頭,再使用水筆分解體積較大的石塊、泥濘及其他雜物如樹枝等。”
而完成分解後,泥口車就會把礦石載送至料倉,讓球磨機把礦石磨碎,待磨到一定的程度後再輸送至搖床篩選出錫苗;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把錫苗倒進烘爐內烤乾,使用麻袋盛裝每包40公斤的錫苗,完成後就可出售給溶錫廠。
以往礦場的金山溝皆需一個烏冷來淘洗錫苗,為了避免錫苗流失和增加產量,該礦場添購的機械也需與時並進,如把金山溝和烏冷結合在一起來篩選錫苗,雖然成本方面會有所增加,但比起舊的方式的確更有效。
舊時與現代化的採錫方式分別甚大,現代化方式可在室內日夜運作,機械可以24小時在風雨無阻的情況下不斷操作,達致低成本但高產量的效益。
注重環保 設汙水處理廠
此外,現代化的礦場更注重環保工作,鑑於礦土內含有很多礦物質,如硫化礦和鐵錳,會在採礦過程中對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該公司向來都有按照政府的礦務條例來處理汙水,包括特別設立一個汙水處理廠。
礦物質將導致水源變成紅色,其中使用白灰(石灰)能淨化當中的雜質,一旦這些雜質沉澱後就能再循環使用,加上該礦場位於山區缺乏水源,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採錫技術 馬中合璧
昔日經常都會在報章上看見礦工在坲瑯底工作,因泥口崩塌而被活埋的新聞,不過相比以往的採錫方式,現代化的方式已減低危險性,因管理方面有規模和有秩序,部分勞作也已被機械取代,所以現在的員工很多時候只是負責看管的工作。
成田錫礦場曾與中方合作,造就採錫技術如同馬中合璧,初時該礦場的機械乃從中國進口,後來慢慢經過改良,有部分設備交由本地廠商供應,如中方以往會使用振動篩,惟豬籠的功效更佳,所以現在已改用豬籠來取代振動篩。
這也是現今錫礦業的生存之道,隨著時代不斷地的改善和進取,才能增加提取量。
詢及霹靂州錫礦業的前景,蔡亞伍認為,此行業的前景是被看好的,因隨著時代進步,所有新科技產品如智能手機及各類電子用品對錫的需求量只有增無減,因這些科技產品皆需錫等原料來提高品質。
錫礦業未來發展勢頭良好
“既然如此,錫礦業又怎能被歸類為夕陽工業呢?我的看法是,錫礦業未來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他直言,凡是可以賺錢的行業都一定不會沒落,惟錫礦業最大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有計劃把現有的礦地資源供給業者,因有些人想從事這行,惟又缺乏礦地和人力資源來開採。
“追根究底還是政府有沒有在尚未開採但錫苗蘊藏量很高的地段做出研究,同時批地給現有的業者作為延續開採錫苗的用途,如此就會事半功倍。”
年輕人可接受工廠式經營
他說,現在採用工廠的方式經營礦場,其實年輕人都可以接受,不似昔日已淘汰的方式成本較大,且現在要尋找懂得舊式採礦技術的專才也難如登天,因在當年從事錫礦業的人,經過80年代的錫業風暴後,很多老的老,去世的去世,新一代對這方面又沒什麼研究,可說是斷層了。
對於蔡亞伍而言,既然時代不同了就要做出改變,與其原地踏步,倒不如不斷地思考如何進步,尤其經過這二十多年錫苗無價,很多當代業者都失去了資金來延續生意,現在若由新一趟的人去做,就一定要有新的技術,最好能以低成本的方式經營。
“若政府能批礦地給業者,相信許多業者都有本事生存和運作,否則就算有資本,倘若對這行不熟悉,到最後也只會是無疾而終,損失慘重。”
他表示,一個地方若無錫苗,就不會有人傻傻跑去開採,這如同把錢丟進“鹹水海”,相反地若那個地方蘊藏著豐富的錫苗,只要批給熟悉採礦技術的業者,就一定可以完成生產。
全球對錫仍有需求
他指出,其實全世界至今對錫仍有需求,就熔錫廠舉例,至今都不曾停止收購錫苗,這證明了錫苗在全世界的市場都有價,我國其實也分了一杯羹。
他說,政府是錫礦業者的火車頭,整個馬來西亞那麼大,肯定還有可開採的礦地,且部分地段雖曾開採,但土地下方不排除尚有錫苗,相關的政府部門應對此做出探測,尋找可開採的礦地提供給真正想投入這行的業者,以增加他們的信心,同時為大馬錫礦工業上下游未來的發展及國家經濟做出貢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