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专栏

|

独具匠心

发布: 4:31pm 06/10/2020

【獨具匠心】也制動物造型花燈·陳智盛妙手扎作醒獅魂

作者: 黄健兴
陈智盛精心打造的古朴佛山狮,包含双鳌到顶、雄鹰展翅鲤鱼双腮的独一无二造型,近代已是相当少见。
陳智盛精心打造的古樸佛山獅,包含雙鰲到頂、雄鷹展翅鯉魚雙腮的獨一無二造型,近代已是相當少見。

報道:黃健興

照片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不到10歲便開始入門打造醒獅頭的陳智盛,也通過扎作手藝發揮到製造魚蝦、螃蟹和牛隻的動物造型上,以及中秋節與元宵節應節的花燈;五年前,他更是按照傳統工序親手扎出如同成年體型的馬來貘,然後在一項主題活動上展出,以提高民眾保育稀有動物的意識。

雖然年屆中年的陳智盛(55歲)先學習舞獅,但他更愛造獅頭,腳踏實地學習,一步一腳印地摸索,按照一代代承傳下來的工序扎出雄壯威武且靈動的醒獅,還有各類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他形容,本身對於這門技藝的熱愛程度,可以達致廢寢忘食,持續10小時雙手不離框架的癲狂地步與狀態。

從少年時期復新醒獅頭起,他全情投入花心思研究箇中技巧與竅門;在他眼中,每隻傳統醒獅都是助他一臂之力提升功力的師父,這股熱誠,來自於興趣的推動力,“傻勁”至今仍未消退半分。

陈智盛(左)受邀展示传统醒狮的扎作工艺。
陳智盛(左)受邀展示傳統醒獅的扎作工藝。

花10天扎同比例馬來貘

談起當初花10天造出的馬來貘,陳智盛提到,那是按照成年貘5尺長、3尺高的身形度身訂造,右前腿向前踏步,耳朵稍微豎起、雙眼珠突出發亮、咧嘴、長鼻朝下似是覓食的表情,四條腿的腳趾分明,尾巴好像在搖動,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度身订造的马来貘,右前腿向前踏步,耳朵稍微竖起、双眼珠突出发亮、咧嘴、长鼻朝下似是觅食的表情,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度身訂造的馬來貘,右前腿向前踏步,耳朵稍微豎起、雙眼珠突出發亮、咧嘴、長鼻朝下似是覓食的表情,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回想這項大膽嘗試,卻未曾碰觸的代表作品是不是格外費煞思量問題,他不假思索回答:“不會!”他認為,沿襲文化的醒獅頭,更考究嚴肅的規格。

“我扎作的傳統廣東獅,早年稱為瑞獅,後來也稱作醒獅,分成扎、撲(糊紙)、寫(上色)和裝(裝配)四道工序;但馬來貘省卻了寫與裝部分,做起來較簡單。”

關於魚蝦蟹海鮮類造型為何會派上用場問題,陳智盛抖出,這是配合海底龍宮的劇目製成,在舞臺上舞動。

陈智盛通过扎作醒狮头的手艺,发挥到动物造型上。
陳智盛通過扎作醒獅頭的手藝,發揮到動物造型上。

傳統祥龍鱗片一一接上

他過去曾參與泡製荷花龍,他坦言,荷花龍的龍身是一人托起一朵荷花再銜接砌成,從下手做到結合舞步與舞龍技巧演出,程序相當繁複,需要按步就班造成。

陳智盛擁有製作祥龍與夜光龍經驗,他披露,如今盛行的舞龍算是小龍,以往的龍頭異常龐大、笨重,只能提起,但不能舞動;小龍每節為2公尺左右,大龍則是每節距離超過3公尺,一條起碼100公尺長,既震憾又壯觀,惟只能游龍般舞法,未能融入花式。

他不諱言,傳統祥龍由頭到尾皆是扎出骨架做成,鱗片是一片片接上,每片都有一面發亮的鏡片,工藝跟今天滑面的絲印龍身,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开大料到底苦到甚么程度,陈智盛出示了右手食指一侧的水泡,还有左掌厚皮硬茧,正是年复一年累积下来的岁月痕迹。
開大料到底苦到甚麼程度,陳智盛出示了右手食指一側的水泡,還有左掌厚皮硬繭,正是年復一年累積下來的歲月痕跡。

替竹幹“開大料”最辛苦

無論是造獅頭或動物,竹幹是骨幹材料,陳智盛感到最辛苦的環節,便是替竹幹“開大料”。

一旦張羅到適於作為材料的竹幹後,他先曬上一個星期,待水份蒸發完全乾透,跟著開大料,右手拿起柴刀,左手握住竹身,將粗枝大葉一一清理乾淨。

到底苦到甚麼程度,陳智盛出示了右手食指一側的水泡,還有左掌的厚皮硬繭,正是年復一年累積下來的歲月痕跡。

“除去雜質的竹子,在淋上‘白礬水’晾上兩三小時後,便可以收藏起來;這個步驟有助防範蛀蟲,以及加強竹子的韌性,不易折斷。”

竹子長度達3公尺左右,陳智盛破成每根半公分上下寬度的竹蔑,供邊扎邊裁;此時,材料的準備功夫才算告一段落。

豐富的閱歷中,他發現中國的竹子品種更繁多,而且每個種類各有不同的用途,相比之下,我國選擇性有限,還需要先物色適當的竹子。

无论是造狮头或动物,竹干是骨干材料,必须开大料,加工清理一番,然后淋上“白矾水”防范蛀虫,以及加强竹子的韧性。
無論是造獅頭或動物,竹幹是骨幹材料,必須開大料,加工清理一番,然後淋上“白礬水”防範蛀蟲,以及加強竹子的韌性。

4工序:扎、撲、寫、裝

陳智盛講解了扎、撲(糊紙)、寫(上色)和裝(裝配)四道工序:

扎:以一根竹蔑彎曲起為“馬蹄囊”,即固定為馬蹄形的底架,這根竹蔑也將決定獅頭體積大小;在製作框架時,凸起的竹節難免影響弧線,於是利用“焙火”(燻)的技巧,使它變得流暢。

醒狮头添加的各项吉祥元素,必须在扎阶段就要容纳为一体,它才可以立体的呈现出来。
醒獅頭添加的各項吉祥元素,必須在扎階段就要容納為一體,它才可以立體的呈現出來。

撲:煮好糊紙的稀漿糊,在獅頭框架表面先後黏上紗紙、布料和紗紙,中間的布料有助定形,也顯得更堅固;最後一層紗紙必須保持光滑表面,過後底層也要鋪上一層紗紙“封骨”,獅頭的骨架便出爐了。

煮好糊纸的稀浆糊,在框架表面先后黏上纱纸、布料和纱纸,属于第二道工序“扑”。
煮好糊紙的稀漿糊,在框架表面先後黏上紗紙、布料和紗紙,屬於第二道工序“撲”。

寫:寫色,即上色;古時的醒獅色彩斑斕,相傳能夠嚇走年獸,後來以唐草紋為基調,成了佛山獅的特徵。

佛山獅是結合了桃源結義劉備、關羽(關公)和張飛的人物造型特色:

i)劉備獅:額紅枕黃,多彩色調,屬於俊俏的大花臉造型,再配上白鬚、彩絨球、鋅鏡仔

ii)關公獅:紅臉,黑花紋為基礎,通過橙、黃兩色點綴,連同黑鬚、紅黑絨球,型態忠義威武,關羽擁有“美髯公”之美稱,故關公獅下巴鬚根相對較長

iii)張飛獅:黑臉、青鼻的惡煞外形,配以黑硬毛(牙擦蘇)、黑白絨球,黑底白紋帶有灰、青和藍陪襯

裝:組裝,經過上色的獅頭塗上具光澤的光油,黏上兔毛、羅白毛、牙擦蘇、絨球、眼珠和鋅鏡仔,再裝配下巴、眼珠,便大功告成

关公狮的特点是红脸,黑花纹为基础,通过橙、黄两色点缀,连同黑须、红黑绒球,型态忠义威武;由于关羽拥有“美髯公”之美称,故下巴须根相对较长。
關公獅的特點是紅臉,黑花紋為基礎,通過橙、黃兩色點綴,連同黑鬚、紅黑絨球,型態忠義威武;由於關羽擁有“美髯公”之美稱,故下巴鬚根相對較長。

扎作一頭醒獅費時半個月

古老的佛山獅須所具備的基本特徵,陳智盛直接點出:額高、枕企、竹筍角、雙腮和明牙震俐(舌);依精工做法,一頭醒獅必須費上半個月。

更講究的話,可以要求注入吉祥元素,比如竹筍角改為象徵雄鷹展翅的鷹角、眼頂加上雙鰲,寓意魚躍龍門獨佔鰲頭,尚有龍鳳和蝙蝠;不管如何,添加的元素在扎階段就要容納為一體,它才可以立體的呈現出來。

“醒獅頭體積分成一、二及三號,一號獅最大,惟本地主要是製造二號獅或三號獅,一號獅不宜舞動,即使珍藏的話,也要騰出更大的空間容納。”

談到獅被方面,陳智盛披露,工序更繁多,特別是車工,本地根據不勝負荷,唯有從佛山入口,價值亦不便宜。

量產更堅持傳統

陳智盛最遙遠的顧客為美國夏威夷華裔,對方在醒獅頭出爐後,親身到怡保遊玩和帶走,作為珍藏。

凡動物造型,陳智盛是接到訂單才動手;醒獅頭的話,他大多數做出成品放上網,以吸引愛好者青睞,原因在於他堅持傳統。

他坦承,民眾對於醒獅的認識有限,以致演變至今,一些已是跳脫了傳統手藝生產,憑本身自成一格的工藝製作,跟原有的規格漸行漸遠,大家面對風格走調的醒獅卻渾然不覺,也不曉得有何不妥。

有鑑於此,他量產,亦更注重、堅持傳統做出好獅頭,正因為傳統,才顯得可貴。

由陈智盛呈献独占鳌头、二龙争珠的古典鹤山狮,目前收藏在香港。
由陳智盛呈獻獨佔鰲頭、二龍爭珠的古典鶴山獅,目前收藏在香港。
陈智盛按照传统工序亲手扎出如同成年体型的马来貘。
陳智盛按照傳統工序親手扎出如同成年體型的馬來貘。
马来貘在一项主题活动上展出,以提高民众保育稀有动物的意识。
馬來貘在一項主題活動上展出,以提高民眾保育稀有動物的意識。
出自陈智盛手笔的中秋节鱼灯笼。
出自陳智盛手筆的中秋節魚燈籠。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