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林綵潔
摄影:丁祖兴
ADVERTISEMENT
制作豆腐的工序繁复,基本过程涵盖筛豆、浸豆、磨豆、榨浆、滤浆、煮浆、点浆、定型,每个工序都有其讲究,在凡事讲求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时代下,市面上的豆腐多以机械化生产,传统手工制豆腐已极其少有。
豆腐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豆腐种类多元,其中有嫩豆腐、板豆腐、豆腐干等,其他调味豆腐和豆制品还包括炸豆腐、五香豆腐干和腐皮等,吃法百花齐放,煎、炸、煮、卤、熏、酿皆可,菜色变化广。
怡保坝罗路城隍庙旁有一家经营近百年的手工豆腐厂,由人称“豆官伯(潮州话 Dao Gua Peh)”的陈汉兴创立,后其儿子和媳妇方秀蓉协助打理。
方秀蓉做豆腐已有四十多年经验,自其丈夫年前过世后现由她和儿子两人打理豆腐厂。
拥趸外地来 会买上百块回去
传统手工制豆腐果然特别浓厚香郁,一踏入厂内浓郁的豆香扑鼻。方秀蓉说,以前这一带做豆腐的厂有两家,但现在仍采用传统手工做豆腐的就仅剩他们一家。
方秀蓉一直沿用其家公“豆官伯”传下来的一套秘方制作豆腐,所以迄今依然保持着以前的古早味,他们家的豆腐已有一定的拥趸,不少来自外地的人每次来都会买上百块豆腐回去。
经历手榨豆浆 工序艰辛吃力
方秀蓉说,以前她家公是在现址附近的一家板屋起家,那个时代是用大石磨磨豆,用布袋榨豆浆,当年她跟着家公做豆腐时也经历过手榨豆浆的艰辛,这个工序很吃力,很耗时间。
她说,后期她的丈夫在生产线上稍作改良,开始用上磨豆机、榨浆机、滤浆机和煮浆机,提高生产效率。
独家容器有柄手 方便省事
豆浆煮沸后必须引入另一个静待凝结成豆花的容器中,他们家使用的容器与别不同,一般凝结后都得用勺子慢慢将豆花舀出铺入托盘摸具中定型,十分多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秀蓉的丈夫自己构思和设计了独家容器,这个容器设有柄手,转动它可以将容器地盘升起,之后用割刀将突出来的豆花部分切割再铺在摸具上即可,方便省事。
坚持保留筛豆 去除粗纤维
方秀蓉说,现今多数人做豆腐都已省略掉筛豆的工序,但是他们坚持保留这个步骤,黄豆在浸水之前得先晒过然后脱皮,去除粗纤维后做出来的豆腐才会又白又嫩滑。
她说,她凌晨5时开始浸泡黄豆,浸至少两小时后筛选和剔除杂质,之后将黄豆磨细,再榨浆,最后滤浆,隔除渣滓,黄豆渣有些人会收来喂养和牛。
她说,初榨的豆浆很浓稠,必须先加水调稀,之后用煮浆机煮沸,在倒入容器前必须先隔冷水降温,待降至合适的温度时就能倒入容器中进行点浆。
特制番石榴棍搅拌 豆腐才会滑
豆浆倒入容器后,眼见她的儿子不时刮除表面上的泡沫和测量豆浆的温度,待达到合适的温度时即冲入石膏水点浆,之后用番石榴棍特制的勺子轻轻的搅拌,豆腐滑不滑就看这个步骤做得是否到家。
搅拌均匀后,再洒入些许盐水静待豆浆凝固成豆花,豆花倒入托盘摸具前必须先刮净表面上的泡沫。
托盘摸具铺好细布后得洒上水避免沾底,将豆花铺入后用布覆盖好,盖上木板盖,之后将一板板的豆腐重叠在一起,一板豆腐可达10公斤重,过程中得重复搬动十分辛劳。
豆腐叠好后在上方放上有重量的物件以压出多余的水分,同时让豆腐变得扎实。
潮州豆腐工序多 更有难度
方秀蓉说,白豆腐铺在摸具上定型和冷却后即可用刀子切割成小块,但制作潮州豆腐的工序则会更多一些,也更有难度。
她说,潮州豆腐的托盘摸具已经有了四方形的分格,所以往内铺上豆花时得拿捏好位置,不然豆花很容易溢出或散掉。
“铺白豆腐可以一个人做,潮州豆腐就要两个人,一个按着托盘固定,另一人铺入豆花,这样才铺得美,压水之前还要一板板检查,填补空洞的地方。”
她说,由于潮州豆腐的质感比白豆腐更为扎实,所以压水的力道要更强些,一板板豆腐重叠置放在特制的架子上,最上方放上千斤顶调至紧实,压出水分至少25分钟至30分钟,压好后的潮州豆腐还得放入大锅中蒸煮才算完成。
推荐必读好文>>>陈智盛妙手扎作醒狮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