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麦肖剑
摄影:刘剑英
ADVERTISEMENT
怡保旧街场有一家木木家萨琪玛,包装上有醒目的一行字:五十年老师傅的好手艺,但看看店里,装潢新颖整齐,埋头工作的都是年轻人,叫声老板,走出来的,是个扎着小撮马尾的青年,好像,怎么说,是不是,有点不够“老”?
青年微微一笑,约个时间,我们金宝桂花村见!桂花村马来名为万邦刁湾,走入其中一间新村屋,后方一阵香味飘出,前方一名安哥,专心对付面粉,后方一名安娣,低头专注油炸,桌上几根长短不一的木棍,一看就知用了许久,光滑锃亮,透黑入骨。这就是了!
安哥是72岁的林贵友,安娣是64岁的罗秀群。旧时人早婚,罗秀群16岁就嫁给了林贵友,林贵友18、19岁开始卖饼,罗秀群夫唱妇随。五十年的老师傅,说的就是他们俩。
碾压棍法像极耍太极
那木棍是要来干嘛,练功自卫,抑或防宵小?统统不是。萨琪玛虽是零嘴,玩儿票性质,比起八大盅九大簋的主食,难免人微言轻,但你看它的制作法──用木棍碾压面团,一下再一下,这一招和做传统面条时拿棍子碾压如出一辙,所以零嘴归零嘴,这零嘴却像是主食的支流,好像武功大派旁出一支,大门派成了小门户,也不离正宗,不是野派。
如果拿棍子碾压像降龙棍法,还有一招则像太极拳:面粉堆叠成火山状,中间开个洞,把蛋液倒入,成个蛋池,名为“开塘”;若手艺不精,粉墙易崩塌,蛋液穿墙而漏,就真成了个火山爆发。用粉末圈锢液体,以柔制刚,可不像太极拳?
逾80%工序手工制作
这两招费时费力,林贵友后期手部受伤,加上订购量增加,遂转为机器辅助,但整个萨琪玛制作过程,又何止这两个步骤,其他的卷面轴、抹粉、煮糖浆、捞匀,无一不考眼明手快。所以虽说搓粉和碾粉有机器为辅,但80%以上工序依然手工为主,两老每早开工,弄面团的还是搞得一身白,炸薄脆的依然忍着红灶火,出来的萨琪玛也厚薄不一:薄的沾满糖浆,厚的尚可吃到脆条口感,层次多元,不是一味的死甜。
老师傅看到了,那扎马尾的青年是谁?当是老师傅的传人,林氏夫妇的儿子林建彬(47岁)。说到父母做萨琪玛的手势如何到家、学也学不来,林建彬说:我们这一代,没他们那么辛苦,所以样子也没那么老成;林贵友听到,调皮地在背后给儿子一个白眼:我很老咩?
偷师琢磨屡败屡试
林贵友的母亲是糕点小贩,他打小跟着母亲帮忙,后来出来自己做,开头也卖糕点,但糕点不耐放,遇上下雨天,更是全军覆没,便连带着卖饼,饼中就有一味萨琪玛。
萨琪玛人人爱吃,一拿出手,很快卖光,但回回来货,只寥寥数包,难道真就这么难做?不如自己来。同行如敌国,无人愿传授,林贵友唯有偷师,听说哪里有好吃的就拿货尝尝,看到别人在做则多瞄几眼,得出个大概,回来研究,屡败屡试。虽然看的都不是真传,商业机密哪会轻易显山露水,但凭着心灵手巧,也琢磨出个谱,21岁就学会了。
学会是学会,但做出来的萨琪玛仍不尽完美,他不停研究,直到现在即使成品已打出名堂,闲时还是会细想:还能从哪里改良,才能更好吃?“他常说自己,如果读到书,连火箭都能做出来!”儿子忍不住打岔,爆出父亲搞笑名言。
约27、28岁时,生意稍淡,林贵友到新加坡打工,维持不到一年,还是决定回乡,早上卖杂菜饭,收档后没停歇,开锅做萨琪玛,做好后天黑了,就拿到夜市贩卖,时间一点儿没浪费,积莪营、拉湾古打、安顺都跑遍,直至卖出名气,就停了零售,单做批发交货。为何那时偏偏选的是萨琪玛?“其他饼需要一堆工具,萨琪玛嘛,只要有几支棍,搞定!”
他的萨琪玛,材料也下得足:用蛋多,不加水,做出来的可谓全蛋萨琪玛;糖浆则是真材实料的麦芽糖,买来麦芽,加水加糖熬煮,不仅不会太甜,还可拉丝,单单煮一桶,成本所费不赀。
采重质不重量路线
因是两老亲自动手,无法做到工厂般大量生产,所以采用重质不重量路线,即使是农历新年订单飙升,叫来的短工们也都是家人。
这对一起做萨琪玛半世纪的老夫老妻,开工时各司其职,没闲话家常,罗秀群间中冒出一句“诶,下材料咯”,林贵友回一句“收到”,一本正经的工作交待,旁人听来却鬼马有趣。问林贵友,罗秀群是不是一直以来都和他一同卖饼做饼,他答:我做东西,一定要她在旁,不然就没有心机做。不经意的大抛恩爱,是不是一起做萨琪玛做了半辈子,感情就和萨琪玛一般甜?
【萨琪玛制作过程】
一招有棍法 一招像火山
萨琪玛制作过程,前边专挑两招说,因这两招最有花样:一个有棍法,一个像火山,其他招式比起来,显得内敛不张扬,所以这两招像门面,其他则是内功,虽没架式,却是功力基底。
一些招式看似繁复,明明是同一步骤,却不厌其烦,来回多次,那是将东西弄得细致再细致,直至一个点,接下来的步骤方才水到渠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