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綵潔:报道
刘剑英:摄影
ADVERTISEMENT
张维立毕业于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修读化学工程学士课程,随着父亲张东胜的淡水鱼养殖事业逐渐规模化,已兼顾不暇,考虑到父亲承受沉重压力,他决定回乡管理父亲的生意。
为接管家族生意做准备,他进入中国一家鸡只生产集团负责质量管控,这个岗位让他可以接触生产线的每个环节,从中学习运作和管理技巧。
子承父业 推动转型
他正式打理家族事业后,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知识投放在家族事业上,推动转型、系统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他说,已故父亲最初从一两个鱼塘开始养殖巴丁、金凤、鲶鱼等较为普遍的鱼类,后来才慢慢主攻养殖苏丹鱼。
他表示,当年苏丹鱼养殖业并不兴盛,养殖户少之又少,虽然近几年来本地有越来越多的鱼苗培育户,但养殖户依然不多。
不容易养得大条
“苏丹鱼不算难养,也很少有病害,但是难在它不容易养得大条,鱼的生长会有停滞期,各种因素会使鱼不再长大或者大得慢。”
他说,养鱼离不开“养水”和饲料两点要素,要饲养优质的食用鱼,首先就必须“养水”。
每个鱼塘增设充氧泵
他说,一般水源不流通的“死水鱼塘”,若管理不善会造成氧气和废料循环不良,影响鱼只的素质,所以他们特选在靠山上游区域建鱼塘,引山水饲养鱼,不但能营造天然的生长环境,而且大自然流动水的含氧量也更高,上游水源的杂质也少。
他表示,他们在每个鱼塘增设充足的充氧泵补足氧气,加上父亲多年的摸索后探究出一套适合养殖苏丹鱼的饲养标准,现在鱼只的生长稳定,一年可长至800克至1公斤。
扩展至30到40鱼塘
张维立说,从当初的一两个鱼塘起步,现在他们已扩展至30到40个鱼塘,合计面积约150英亩,但每个鱼塘都尽量维持在3至5英亩,以让氧气和二氧化碳更良好的替换。
他说,有的养殖户在鱼长至7到8个月后就送出市场,但由于他们本身有充足的鱼塘,所以可以将鱼只养至13至14个月后才送出市场,提升鱼肉的质感。
他表示,苏丹鱼肉质鲜嫩,香滑清甜,而且连鱼鳞也能吃;苏丹鱼原产于东南亚,野生苏丹鱼肉质更为鲜嫩,加上市场上量少,所以身价比养殖苏丹鱼高出5倍。
他说,当初本地市场对苏丹鱼的接受度不高,经过推广后接受度已逐渐提高,养殖户不断增加。无论如何,市场上淡水鱼依然是供不应求。
养殖捕捞冷藏包装出售
全线包办监控品质
张维立说,父亲以前修读畜牧业,毕业后学以致用,从养殖猪开始,1997年经历立白病毒爆发后结束农场,转而创立㓥鸡厂和养鸡场。
“养鸡风险高,价格浮动大,容易亏损,虽然养鸡的周期短,但出栏时间也得快,若出不及就会变成老鸡,价格被贬低之余,也会增加饲养成本。”
他说,后来父亲尝试养鱼后发现养鱼业的庞大潜力,于是致力发展这个领域,发展至今已有一定的规模,渔场分布在布先、甲板和务边一带。
他说,他们也引用优良的冷冻技术和设置充足的冷藏库,从养殖、捕捞、冷藏、包装和出售全线包办,确保能有效的监控品质和新鲜度。
他披露,刚开始接手家族事业和改革过程时难免和原有班底出现意见分歧,但经过相互磨合后,得以结合各方的技术和知识,继续推动父亲所创立的事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