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綵潔:報道
劉劍英:攝影
ADVERTISEMENT
張維立畢業於中國北京清華大學,修讀化學工程學士課程,隨著父親張東勝的淡水魚養殖事業逐漸規模化,已兼顧不暇,考慮到父親承受沉重壓力,他決定回鄉管理父親的生意。
為接管家族生意做準備,他進入中國一家雞隻生產集團負責質量管控,這個崗位讓他可以接觸生產線的每個環節,從中學習運作和管理技巧。
子承父業 推動轉型
他正式打理家族事業後,將自己學習到的管理知識投放在家族事業上,推動轉型、系統化、規模化和現代化。
他說,已故父親最初從一兩個魚塘開始養殖巴丁、金鳳、鯰魚等較為普遍的魚類,後來才慢慢主攻養殖蘇丹魚。
他表示,當年蘇丹魚養殖業並不興盛,養殖戶少之又少,雖然近幾年來本地有越來越多的魚苗培育戶,但養殖戶依然不多。
不容易養得大條
“蘇丹魚不算難養,也很少有病害,但是難在它不容易養得大條,魚的生長會有停滯期,各種因素會使魚不再長大或者大得慢。”
他說,養魚離不開“養水”和飼料兩點要素,要飼養優質的食用魚,首先就必須“養水”。
每個魚塘增設充氧泵
他說,一般水源不流通的“死水魚塘”,若管理不善會造成氧氣和廢料循環不良,影響魚只的素質,所以他們特選在靠山上游區域建魚塘,引山水飼養魚,不但能營造天然的生長環境,而且大自然流動水的含氧量也更高,上游水源的雜質也少。
他表示,他們在每個魚塘增設充足的充氧泵補足氧氣,加上父親多年的摸索後探究出一套適合養殖蘇丹魚的飼養標準,現在魚只的生長穩定,一年可長至800克至1公斤。
擴展至30到40魚塘
張維立說,從當初的一兩個魚塘起步,現在他們已擴展至30到40個魚塘,合計面積約150英畝,但每個魚塘都儘量維持在3至5英畝,以讓氧氣和二氧化碳更良好的替換。
他說,有的養殖戶在魚長至7到8個月後就送出市場,但由於他們本身有充足的魚塘,所以可以將魚只養至13至14個月後才送出市場,提升魚肉的質感。
他表示,蘇丹魚肉質鮮嫩,香滑清甜,而且連魚鱗也能吃;蘇丹魚原產於東南亞,野生蘇丹魚肉質更為鮮嫩,加上市場上量少,所以身價比養殖蘇丹魚高出5倍。
他說,當初本地市場對蘇丹魚的接受度不高,經過推廣後接受度已逐漸提高,養殖戶不斷增加。無論如何,市場上淡水魚依然是供不應求。
養殖捕撈冷藏包裝出售
全線包辦監控品質
張維立說,父親以前修讀畜牧業,畢業後學以致用,從養殖豬開始,1997年經歷立白病毒爆發後結束農場,轉而創立劏雞廠和養雞場。
“養雞風險高,價格浮動大,容易虧損,雖然養雞的週期短,但出欄時間也得快,若出不及就會變成老雞,價格被貶低之餘,也會增加飼養成本。”
他說,後來父親嘗試養魚後發現養魚業的龐大潛力,於是致力發展這個領域,發展至今已有一定的規模,漁場分佈在布先、甲板和務邊一帶。
他說,他們也引用優良的冷凍技術和設置充足的冷藏庫,從養殖、捕撈、冷藏、包裝和出售全線包辦,確保能有效的監控品質和新鮮度。
他披露,剛開始接手家族事業和改革過程時難免和原有班底出現意見分歧,但經過相互磨合後,得以結合各方的技術和知識,繼續推動父親所創立的事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