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肖劍|一代網友



教育部高級部長莫哈末拉茲日前公佈開課詳情,在家長間激起不同意見和聲音。教育部副部長馬漢順指出,教育部發現許多學生因長期沒到學校上課,出現如厭學甚至輟學的情況,失去參與線上學習的意願。
別說每天必須上課教學的老師和學生,即使是每個星期開一次會的學生記者,也可以看到問題。學記過往每個星期日到報館開會,辦活動則租借學校或在戶外舉辦,疫情後一切轉到線上,看起來只是影響其模式,其實精神、內容都遭到衝擊。
ADVERTISEMENT
學記講求團體精神,大家聚在一起,通過籌備活動加深聯繫。過往會議結束後,學記一起吃午餐,再繼續待在報館完成工作,或到附近購物商場買遊戲材料,這種相處的過程,才是慢慢將關係拉近、築起對學記隊歸屬感的基本要素。即使家在外縣的學記,也因為對學記隊和同屆有感情,轉多趟巴士來怡保報館,開完會後又轉多趟巴士回家,也樂在其中。
轉到線上後,沒見過面的學記同屆充其量只算是“網友”。以往見面,手頭上忙著籌備,但年輕人聚在一起,肯定會打鬧戲謔,聊聊心事近況,再一起解決各種挑戰,感情也建立起來了;如今會議結束後下線,有什麼問題訊息箱見,大家接觸多是為了公事,關係紐帶肯定不比面對面強。
當然,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辦法,有的就約好時間,時間一到,把攝像頭打開,各自在那一頭完成工作,可以不說話,也可以隨時開口,邊做邊聊,營造出最貼近面對面相處的模式。
無論如何,虛擬會面始終比不上實體會面,還影響辦事效率:線上多是以信息溝通,一來一回,打字的時間都耗去了,也佔用了學生更多時間。而且別忘記,除了在學記隊,其他課外活動乃至上課,都面對這樣的問題。
其實別說是學生,即使是居家工作久了的成人,你肯定也會察覺到分別。和人的接觸減少了,總覺得哪裡缺了一塊,對於需要照顧家人孩子的上班族來說,還得兩頭燒:電腦裡公司催你快,但你座位旁孩子正哭鬧,搞定了孩子還要煮飯和清理殘局。另一半或家人可以負擔的話還可偶爾喘口氣,但若沒有,一天下來,明明足不出戶,卻比出外更累,是心累。
疫情下健康固然是最大考量,對學生老師來說,在健康和學習之間來回奔波,實屬不易。有學記說,看到學長姐疫情前的活動照,覺得最遺憾是任期內都沒來過報館,我想的則是,在線上模式下能夠堅持辦好每個活動的學記和帶領他們的學長姐,辛苦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