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及房屋被視為一家人的基業,許多人的觀念是在有了事業基礎後,第二個目標便是要擁有一所屬於本身的房屋,然後才繁衍下一代。
這種觀念對許多華人而言更是根深蒂固,早年南來的華裔在有了積蓄後便會買地買房,以便安居樂業。
ADVERTISEMENT
也有部分華裔在抵達這些土地後,將森林及荒地開墾成良田及房地,並從此落地生根,但他們經常面對的難題,是無法獲得一紙地契或農耕地契。
最近,霹靂州政府陸續發出地契予州內一些木屋區居民,這些木屋區多年前便被計劃轉為重組村,但居民引頸長盼數十年甚至是百年,才如願以償。
在太平亞三古邦的中山路,百年前便有居民定居,當時傳統的社會模式是居民都開墾數英畝土地,除了建屋安居,也種菜養豬養雞鴨等。
居民在定居後也意識到擁有土地的重要性,在殖民時期就開始申請地契,但一直沒有下文,但他們沒有放棄,一代接一代,鍥而不捨的接力式不斷申請,而這一申請便是漫長的百年,並經歷了五代人。
居民在經過數代的“長征”後,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不久前獲得一紙地契,以便可以重修或重建已破損的木屋。
霹靂州務大臣沙拉尼的政治秘書桑沙哈在派發地契給予中山路居民時說,政府並非只是在大選屆臨時才派發地契給予居民,而是在居民需要時便派發。
桑沙哈的談話應會受到許多仍未獲得地契的木屋區居民的歡迎,因仍然有許多居民無法獲得地契,而住在非法屋地上。
在沒有地契及無法獲得保障情況下,這些居民可說是憂心忡忡,擔心不知何時當局會派員來推倒木屋,而失去棲身之所。
此外,許多非法木屋居民無法獲得水電供應,連最基本的生活設施都沒有,而當我國在邁向先進國之際,這種情況無疑是令國家感到尷尬的。
居者無其屋的其中一項原因,是一些政治人物以本身的利益作為考量,或是以地契作為要居民在大選時支持的籌碼,所以當政府在派地契時,大家心知肚明,要大選了!
在首相提出“大馬一家”時,上述試圖以屋地“釣”選票的招數應該摒棄,並快速的發出屋地或耕地予真正需要者,才能達到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的目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