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1日訊)怡保市政廳從今天起接受城市農耕與社區菜園計劃的申請,申請費用為100令吉!
怡保市議員伍禮傑呼籲各社區居民組織起來,利用住宅區的合適地段生產農作物,現有的農耕活動亦可以申請合法化,藉此改善環境的衛生,以免淪為棄置的荒地,野草叢生,成了蛇草鼠蟻與骨痛熱症和基孔肯雅症的溫床;在冠病影響人們收入下,生產蔬菜可以自給自足,減輕開銷,減少依賴入口,特別是照顧B40的家庭。
ADVERTISEMENT
他說,社區菜園需要依耕種面積繳交押金與每年更新準證,押金是確保菜園垃圾獲得適當處理,準證亦在能力負擔範圍以內,而且只限短期作物,一旦收割,應當與組織成員和居民共享用。
“菜園不能阻礙交通和影響居民作息,不宜使用農藥免得引起土地汙染,最好是有機種植,保障糧食安全食用;垃圾不能焚燒,可以做成堆肥,或枝椏切成一段段綁緊,葉子裝入塑膠袋,市政廳每月都會按照時間表,定時派出羅裡收集。”
他今天連同市政廳官員視察草場的耕作活動後接受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訪問時說,社區菜園優先考慮團體,比如睦鄰計劃、居民協會或非政府組織管理,擬定計劃書,內容包括介紹組織結構與成員,說明種植詳情附上位置圖、照片與社團註冊,如何妥善處理菜園垃圾;在填寫表格後,支付100令吉費用提交給市政廳城市規劃組尋求批准,無須“規劃準證”(Kenenaran Merancang)。
市政廳已推出簡單明瞭的社區菜園申請指南,從今天起可以向城市規劃組,或掃瞄宣傳單二維碼、市政廳官方網站下載表格。
伍禮傑建議結合華巫印和砂拉越居民的怡保花園東區小桂林Desa Tambun Indah成立一個組織,善用當地一座甚少進行活動的草場邊緣展開種植活動,促進彼此之間親善與友好的跨族情誼。
他說,當地居民已在草場周邊進行種植,每當收成,除了本身和家人食用,也分發給左鄰右舍,甚至交換農作物種子和耕植心得;有鑑於此,他希望能夠將這座草場的農耕活動打造成為怡保社區菜園的先驅計劃與仿效的楷模。
他披露,即使草場沒有體育休閒活動,市政廳也會規定邊緣所能開展農耕的面積,也不允許開發整座草場成為耕地和影響民眾活動,併兼顧市容的整潔。
在當地住了15年的家庭主婦卡琳為農民家庭的孩子,她於六年前開始種植本身喜愛的蔬菜,目前的農作物多元,計有砂拉越品種的番石榴、木薯、茄子和黃梨,還有龍眼、叻沙花、南姜、玉蜀黍、紅毛榴槤、木瓜、樹仔菜、包菜、芥蘭和蕹菜。
她說,她家中共有10名成員,自種植以來,在應付食物開銷上節省至少一半,一星期到巴剎一趟購買本身沒有種植的芹菜和韭菜等,收成多出來就送給鄰居,促進鄰里關係。
“我把菜皮和果皮做成酵素,枝葉做成堆肥,一段時間過後,泥土便出現蚯蚓變得肥沃起來;我的蔬菜沒有農藥和化學品,最多是使用雞糞肥而已;除了傳統方式,我還上網透過視頻學習,丈夫幫忙過濾泥土分開沙石,再混合各種泥土種植。”
受到大家稱作“珍姐”的諾麗拉在家中種咖哩葉和青蔥,她向鄰居取經如何種好菜心,卡琳還提供木著的嫩芽和嫩葉汆燙,沾上指天椒、亞參膏、白糖、食鹽與馬來煎,淋上酸柑或桔子汁的參峇食用。
她說,家人在日據時代就是這麼吃這類當初垂手可得的野菜,但必須挑選細嫩的葉子,木瓜嫩葉也一樣能夠食用,雖然帶有苦味,卻具有保健用途。
拿汀張秀清發現,草場每個位置的沙泥比例不同,其屋前是沙石居多,她種植了木瓜、咖哩葉、豆角、香茅和草藥差不多十年。
她說,她以木瓜種子跟卡琳交換豆角種子,不時在一起交換種菜心得,好比幼小的木瓜拔走一些葉子會長得更快;即使上了年紀,她還拿起鋤頭除草與翻鬆鋤泥土,農活使她生活變得健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