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15日讯)看着一份份极具霉味甚至破烂的校舍旧文件,或许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些文件已毫无用处,不过对于历史工作者来说,记录着学校各种日常的书信文件可让他人从中了解历史的轨迹,同时也可观看我国华教独立前后的发展史,因此这些文件可谓是“宝贝”的存在。
周承隆:最早文件是1927年法令书
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副馆主周承隆向《大霹雳》社区报透露,7个月前他在甲板华侨学校的旧校舍中找到一个木橱,里头装有战前及战后的学校老文件,虽说该木橱已破烂,可老文件却大多保存良好,保存最好的甚至是“年资”最老的文件。
ADVERTISEMENT
“对历史工作者来说,任何战前的文件都是相当珍贵的,经过查阅,最早的文件是一本有关马来联邦学校注册条例的法令书,书上写着1927年,当中还有各种学校与教育部之间的书信公文、董事部改选以及督学巡校章程等文件,从这里我们其实就可看到在民国强盛时期之下的华教,同时也可了解新式华文教育的轨迹。”
他表示,在仔细翻阅下也可留意到在我国独立前,学校不少文件几乎都使用4种语言进行书写,在步入独立后可看见大多的公文开始只是用马来语进行书写,而这些资讯都可用以了解华教历史以及国文政策下的教育历史演变。
较生活化文件看社会缩影
“当然除了比较正式的文件之外,我们还找到一些较为生活化的文件如毕业证书、学校签到簿、教师请假条和教师公积金单子等,这些文件都可让我们看到当地社会的缩影,并了解到一个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他举例,像是学校签到簿以及毕业存根中可知道这些学生来自哪个籍贯以及父母的职业,这里也可看到来到甲板生活的大多为增城与东莞人,且在1946年之时并没有矿工,直到1947与1948年才看见有矿工的出现,从而推断出到当地锡矿业的发展。
锡矿工业博物馆义务修复文件
“这类的文件可让我们看见当代人更生活化的一面,同时也可借此知道地方上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像是学校与银行及教育部之间的书信、董事部的改选以及一些关于成立学校规格的法令书等,则可让我们看到所谓大历史的轨迹与演变。”
他说,目前找寻到的文件种类繁多,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会以义务的性质主导文件修复的工作,而甲板东安会馆会代为管理,并希望这些文件可以留在甲板,作为当地的文史资源,同时也可填补部分华教历史内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