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时事焦点

发布: 7:50pm 25/02/2022

大象化石

红毛猩猩化石

近打谷

大象化石

红毛猩猩化石

近打谷

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报道:黄健兴

(怡保25日讯)霹雳州是西马各州大象和人猿化石出土数量最大的地区,更是遍布跨动物化石洞穴,背后蕴含大批多元物种有待进一步发掘,学术界近期正聚焦阔别多年重现的,也设法揭开“红毛猩猩”(Orangutan) 为何在西马,乃至整个亚洲大陆消失的谜底。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在近打谷石灰岩洞穴发现的首颗猩猩化石。(林泽昇提供)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红毛猩猩牙化石,源于近打谷石灰岩洞穴。(林泽昇提供)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古生物学学会会长林泽昇接受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透露,尽管频频在近打谷洞穴寻获各类化石,却还未针对原生地进行测年,至于是上千年或过万年,需要交由实验室定夺。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林泽昇(左一)与马大同僚过去在洞穴内进行化石物种鉴定工作。(林泽昇提供)

他相信化石之间存有时间上的差异,初步推断是处于更新世年代或后期的全新世,即距今250万年到1万年前后的地质时代动物遗骸。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林泽昇在国家博物馆研究来自近打谷石灰岩洞穴发现的河马、犀牛和野牛化石。(林泽昇提供)

身为古生物学和动物考古学研究员的林泽昇,目前为马大地质系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大马半岛哺乳动物化石;他披露,迄今所见的大象和都是牙齿,没有骨骼,对于近打谷洞穴来说,分别散布在岩层与地面表层,绝大部分是哺乳动物,最普遍是野猪和鹿类。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林泽昇进入近打谷石灰岩洞穴内查看象牙化石。(林泽昇提供)

他于上星期连同马大研究团队、大马矿物及地理科学局(JMG)和霹雳州公园机构成员视察昆仑喇叭与和丰洞穴的大象臼齿,两个原生地都是首次碰上大象化石,由近打谷监测站(Kinta Valley Watch)田野搜寻所得。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马大动物学博物馆内早期来自近打谷区域石灰岩洞穴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包括象类。(林泽昇提供)

“昆仑喇叭的化石是位于岩层中,只有获得JMG同意才能够采集,和丰化石则是长时间受腐蚀掉落地面。”

林泽昇透露,经过野外观察,化石隶属长鼻类,即现代象类大家族一员,接下来的工作是鉴定存活年份、现代或灭绝种类,但研究队伍已排除化石是属于务边找到的剑齿象化石种类之可能性。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近打谷石灰岩洞穴发现的现代象类臼齿化石。(林泽昇提供)

他说,大象化石在国内并不多见,依半岛记录显示仅超过40颗,过半来自霹雳州。

他解释,近打谷于十九世纪末再没有野生大象,二战以前和英殖民时代从怡保邻近的珠宝与江沙挖出的化石,具体位置和背景情况,基于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新化石是直到四年前才遇上。

“马大一名硕士生阿米尔哈金正全力将半岛各地搜集而来的长鼻类化石展开钻研,期待带来新发现。”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近大谷石灰岩洞穴内疑似红毛猩猩的牙化石。(林泽昇提供)

近打谷的红毛猩猩化石,不至于普遍,亦不算罕有,谈到消失在马来半岛的原因,林泽昇推测,可能数量非常稀少、史前环境气候变化、猎杀或森林萎缩等因素导致,但无法全面解答,须全面与透彻研究证明。

他说,最早的历史文献并无半岛,甚至亚洲大陆有过红毛猩猩的记录,欧洲大航海时期的记载也是在苏门答腊岛与婆罗洲,即现存地点遇上。

询及猩猩化石与东马目前的物种是否有联系,林泽昇指出,暂时只能确认是同一家族,毕竟数量有限的零星牙齿化石,无法说明是倾向苏岛还是婆罗洲品种。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近打谷石灰岩洞穴内遭到破坏的鹿类下颚化石。(林泽昇提供)

“从中国华南延伸到印尼瓜哇岛都有史前猩猩踪迹,地理和时间跨度广大,可追溯到250万年前,必定有一些群体有别于现代,甚至是灭绝的种类。”

在半岛19个地点发现70余颗红毛猩猩化石中,林泽昇表示,霹雳州就占了11个地点与超过40颗标本,包括上下颚的犬齿、前臼齿和臼齿,近打谷比玲珑谷还多,因此是国内古生物的研究重点区。

他补充,近打谷大量猩猩化石涌现,印证它曾广泛分布在半岛,为学术界提供许多珍贵的研究材料。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现代欧亚普通野猪(左)与现代须猪(右),研究化石的现代对比标本。(林泽昇提供)

林泽昇点出在东南亚起源与演化的物种,长嘴巴带有茂密胡须的须猪(babi jangut),其研究得到突破性进展,证实史前已广泛分布在半岛玻璃市到中马区域,特别是不少含有哺乳动物化石的石灰岩洞穴遗址。

他透露,区分须猪和普通的欧亚大陆野猪化石是一项既复杂,又深入与详细的工作,惟须猪可以通过对其下颚最后一颗臼齿和下獠牙的详细形态研究和测量分析,继而跟普通野猪区分开来。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极可能是须猪牙化石,为近打谷石灰岩洞穴的瑰宝。(林泽昇提供)

他说,须猪是受保护动物,只是局限在彭柔与霹雪交界处,以彭柔边境居多;在过去数量庞大时期,须猪会依季节沿河流地展开长距离迁徙,却随著大片森林受到开发农业活动或开拓为城镇失去这项特性。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近打谷石灰岩洞穴的野猪下颚獠牙化石。(林泽昇提供)

林泽昇不讳言,学术界不仅人手应接不暇,负荷不了新发现的大量化石,最大障碍是没有专人研究野牛和鹿类化石。

他表示,牛化石主要是臼齿、前臼齿和门牙,可是没有了头部骨骼,就难以分辨是不是半岛绝迹的白臀野牛(Banteng)、史前绝种牛类,还是现存的白肢野牛(seladang)与水牛,挑战重重,现阶段唯有一一列为野牛类处置。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近打谷石灰岩洞穴岩层中的野猪牙化石。(林泽昇提供)

“野牛是野猪、鹿类以外,第三类最常见的化石,并夹杂在哺乳动物化石中;不管大象、红毛猩猩、野猪或野牛,成了印证化石原生地古时候是野生森林地区的指标,靠近吉隆坡的黑风洞就有犀牛和人猿化石,高度发展的近打谷,史前物种同样丰富。”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怡保地质博物馆内的象类臼齿化石。(林泽昇提供)

林泽昇说,当近打谷洞穴开始经济与宗教活动时,还不晓得化石的存在,到了近年民间团体发布探险结果,令多不胜数的自然遗产曝光,不但珍稀,还具有极高价值开展研究工作。

大霹雳时事焦点/近打谷洞穴含丰富物种 发现大象红毛猩猩化石
鹿类或野牛类牙化石同样存于近打谷石灰岩洞穴。(林泽昇提供)

他认为,科研可以跟近打谷现有的活动共存、取得平衡,甚至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他希望探讨共赢方案,将科研纳入永续资源考量。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20/05/2024
卓衍豪/一条被遗忘的铁路

5年前,我搬到怡保定居后不久,认识了来自菲律宾的国际纪录片工作者、Story Tinkers的负责人Ansell陈奕松;5年后,他无疑是我认识的新怡保人当中最熟悉怡保的。最近,这位怡保女婿给怡保送了一份大礼,拍摄了片长半小时的纪录片──《近打谷被遗忘的铁路》(The Forgotten Railway of Kinta Valley)。

卓衍豪/一条被遗忘的铁路
近打谷被遗忘的铁路。

影片由怡保文史工作者周承隆为引言人,为整支影片穿针引线,Ansell还力邀在怡保做文化保护的重量级推手Ian Anderson做幕后配音,意义重大。故事以一篇1908年刊登于《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的报道展开,1908年一条从端洛(Tronoh)途经浦地(Siputeh)、布先(Pusing)、甲板(Papan)、拿乞(Lahad)、万里望到怡保,全长24公里的近打谷铁路支线通车,每天火车从这些小镇将开采得来的锡矿运往终点站怡保;近打谷作为当年全世界锡矿蕴藏量最多的区域,这条铁路支线扮演了撑起“马来亚现代发展先驱”的重要使命。然而,这段重要的铁路支线却仅仅出现在地图上40年的时间,随着1948年铁轨被拆作为建造连接泰国和缅甸“死亡铁路”的建材,几十年过去,再加上经历了1985年的锡市崩盘,怡保从此卸下“世界锡都”的光环;如今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怡保人,鲜少再提及这段往事,这段遗忘的铁路对现今怡保人而言,仿佛从来不曾出现过。

卓衍豪/一条被遗忘的铁路
1910年的甲板火车站。

Ansell循着这条铁路贯穿6个锡矿小镇,走访包括布先的火车路新村、抗日英雄Sybil Kathigasu的故居、已被列作国家遗产的Rumah Besar Raja Billah等重要遗址,拜访这段铁路支线的“关系人”,拍摄了近20个小时的访问影片,一点一点擦拭掉历史的尘埃,让人重新看见铁轨曾经深深烙在土地上的痕迹,看这些小镇的绝代风华如何照亮昔日的世界锡都。

影片的受访对象,包括万里望中华慈善剧社的前任与新任社长、拿乞的巫裔古董收藏家、甲板出生长大的前村长、曾见证日军强迫居民拆除铁轨的甲板老居民、站在古迹保护最前线的霹雳古迹协会前主席、以产学合作进场的UCSI建筑系和室内设计系的师生团队、UiTM艺术系的师生团队,以及研究相关议题的学者等,访问片段也穿插了“锡矿大王”胡子春的故事、“死亡铁路”的黑暗历史等。

卓衍豪/一条被遗忘的铁路
铁路的遗址。

过去,这条因锡矿而生的铁路,促进物资、劳动人口的移动,是近打谷的经济大动脉,同时装载了当地居民对未来的期盼,根据一篇1907年《Penang Gazette and Straits Chronicle》的报道,怡保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城市,包括不同种族的莘莘学子靠着这条铁路来到怡保这座“教育城”求学,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来说,这条铁路在人们心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过境迁,时代的齿轮向前推进,万里望中华慈善剧社粤剧社正努力以文化馆的形式重新跟社会产生联结;拿乞古董收藏家的古物收藏,在这个年代重新被世人视为珍宝;甲板的几栋新村屋和店屋陆续以故事馆、生活文物馆等面貌与世人见面;建筑系和室内设计系学生的大型毕业作品捐赠到甲板作永久展示用;透过艺术系学生之手,一幅关于这段铁路支线故事的巨型壁画,在布先大街成为新的风景线……

卓衍豪/一条被遗忘的铁路
屹立在布先大街的壁画。

站在镜头后的Ansell,希望透过故事重新唤起“近打谷”这个区域概念,“单一小镇比较难实现国际化,但串联在一起就有更大的声量,就像日本濑户内海串联直岛和周边小岛,共同打造被在地人和世人同时看见的愿景。”已经消失近80年的火车轰隆声,能不能穿越时空再次响彻云霄?这是一部怡保和近打谷居民都应该认真看的纪录片。

延伸阅读:
卓衍豪/绝味地图
卓衍豪/怡保,宜饱
卓衍豪/跟怡保命运相连的六堡茶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