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瞭解,教育部決定在育才華小的學生中,成績在前30名的男生到三德中學就讀,前30名的女生則到聖母華中就讀。如此一來,這些優等生的同學可能也要跟著去三德、聖母,以致原本有200名學生要升入育才華中的,最後卻不見了100個,讓校方深感無奈。
雖然有人認為,教育是實現貧富均等的利器,但在貧富分化愈加嚴重的現代社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越高,孩子的學術能力也就越強,這是日本文部科學省基於2013年4月日本全國學術考試成績調查得出的結論。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肖恩. 里爾頓博士的調查也顯示,富裕家庭的孩子分數更高,且優勢一直在增加。
ADVERTISEMENT
教育需要資源投入,可以想像的是,那些成績優良的學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背後肯定少不了父母對他們學業上的金錢或時間投入。在一個收入可觀有穩定的家庭,父母更捨得花時間和金錢在孩子身上,購買更多書籍,請輔導老師等,都取決於父母對教育的要求和態度,所以孩子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條件和環境的折射。
如今,教育部這種“決定”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升入精英學校的做法,無異於是在為社會階層的分化添加助力,讓這些未來的社會人更早一步地只和家庭背景收入相近、或者階層相同的子弟同窗共載,接受教育,從而形成相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而這些優等生將來跨入社會,很大概率也只和條件相似的精英來往。所以,階層固化其實在求學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我們常常把教育平等掛在口上,政府卻實行“分類而教”的政策,無疑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長遠來看,這樣會導致社會分化乃至分裂,對社會穩定是很不利的。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