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兆遠30日訊)把文化與歷史搬上屋牆的甘文閣后街“壁畫巷”已完成,料將成為今年新春回鄉遊子與旅客們遊覽觀光與拍照打卡的新地標!
ADVERTISEMENT
這項設於甘文閣后街,即從前曼絨龍巖會館對面街,直到甘文閣舊巴剎的后街“壁畫巷”,是屬於甘文閣文化遺產小鎮(Pekan Warisan Kg Koh)的首期計劃之一。
隨著“壁畫巷”的落成及開放參觀,讓原本寂靜無人的後巷熱鬧了起來,充滿了人氣與民眾前來拍照打卡時的歡笑聲。
大霹靂《社區報》記者今早前往遊覽拍照時,就看到不少人聞訊前來拍照打卡。
“壁畫巷”的整條後巷皆鋪上了美觀的立體地磚與復古的街燈,就如步行街的設計,非常舒適,而整條壁畫巷的屋牆,根據記者的非正式統計,有逾30幅大大小小壁畫。”
據悉,“壁畫巷”裡的畫作,是由曼絨市議會聘請霹靂州畫家協會的友族畫家負責,呈現的畫作主要是反映曼絨縣的歷史與文化,當中包括華巫印的文化元素。
從“壁畫巷”的入口開始,以兩頭大象為主題,即陳述了實兆遠地名的由來。
實兆遠的馬來文地名Sitiawan,事實上是源於Setia Kawan(忠實的朋友),即來自於一頭大象陷入天定河(Dinding River)的河泥中,另一隻大象因不願離開它的同伴,以致兩頭大象雙雙淹死的故事而來。
反映華裔文化與生活的畫作則有甘文閣老舊雜貨小鋪 、割膠工人、甘文閣辣椒醬、華人面檔、華人小孩玩石子游戲及華裔女孩吊掛新年紅燈籠等,而反映地區特色的則有實兆遠的燕子城、紅樹林裡的巨蟹及漁村的海產等。
至於反映馬來人與印裔同胞文化的有鬥雞、牛車、人力車伕及印裔小販等。
阿斯達卡州議員黃天榮受訪時說,“壁畫巷”計劃是前朝政府執政時期決定與落實的,這項計劃有助於帶動地區的旅遊業及陳述各族文化與歷史,因此他是樂見其成的。
“本地居民的反應也是正面的,即居民們認為,為本區增設了一個旅遊點,是一件好事。我身為本地的州議員,會與官方及民間代表商量,以便探討為‘甘文閣文化遺產小鎮’計劃增添更多的元素。”
他說,他與木威國會議員拿督倪可漢正在爭取撥款,讓“甘文閣文化遺產小鎮”的計劃可以重新啟動,一旦爭取成功,可為甘文閣小鎮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