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的傳人| 陳世策一次美麗偶遇 培植白裙竹蓀創商機



偶而在公園或森林漫步時,你可能會發現林地上出現一朵穿著白裙,頂著灰草帽,只有數吋高的小植物,而這棵儀態優雅舒坦的植物,便是擁有“菌中皇后”美稱的白裙竹蓀了。

竹蓀一直以來都是野生植物,而且因為對生長環境的要求苛刻,其行跡非常罕見,而在一次美麗的偶遇後,研究食用菌有37年曆史的金嶺菇業東主陳世策將竹蓀引入了室內,成功讓白裙竹蓀的野生母種開枝散葉,首開我國曆史先河成為首位成功培植白裙竹蓀者。
ADVERTISEMENT
林中移植母種室內培植
陳世策指出,竹蓀在80年代前多屬都是野生,因此數量非常的少,過後中國的科技趨向發達,才成功將野生竹蓀引入實驗室內培育。

他說,本身非常渴望能培植竹蓀,但野生竹蓀可遇而不可求,讓他一直無法圓夢,直至2020年的某一天,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其蘑菇園附近的山林中發現了一株白裙竹蓀,令他驚喜萬分,於是便把竹蓀的母種移到試驗室內培植,經過一年餘的不斷研究後,終於把野生竹蓀馴化,掌握了培植竹蓀的技術,從此可以大量繁殖。
“三珍”之一保健食用菌
“在過去,中國已在大量栽培竹蓀供應給國內外市場,我國因為沒有人進行商業化栽培,只能從中國引入幹品,但隨著野生竹蓀獲得增殖後,喜愛竹蓀者便可以品嚐到新鮮的竹蓀了。”
他表示,竹蓀是一種菌類,也稱為竹笙或竹參,屬鬼筆目鬼筆科,是著名及珍貴的保健食用菌,屬“三珍”之一,其味道鮮美香甜,擁有竹筍的獨特美味,且營養豐富及擁有抗氧化與抗腐功能。

白裙可食 黃裙含毒
在我國生長的竹蓀,大部分屬於白裙竹蓀及黃裙竹蓀,其中白裙竹蓀無毒可以進食,至於黃裙竹蓀卻含有毒性,但能浸在高濃度的白酒然後供外擦,可以祛風除溼、對風溼病治療有良好的效應。

陳世策說,竹蓀對生長環境要求嚴格,只長在腐爛的樹葉、樹木或竹叢中,而且當整株竹蓀在完整冒出的時間相當的短,只有數個小時,一旦錯過了便非常難發現,因此要培植竹蓀有一定的難度。
他指出,竹蓀的培植過程並不簡單,首先需從竹蓀母種取出菌種,再移植入裝有木屑、碳酸鈣、米糠及適量水分的太空包,經過高溫消毒後作為培養基,而菌絲在50天后便會大量生長。

“過後,便將長滿菌絲的菌種從太空包中取出,移植至地面上,而在未移植前,必須將泥地弄平,首先鋪上3至5公分的木屑,再將橡膠木鋪在木屑上,才把菌種弄碎鋪在上木屑上,再鋪上一層泥土,澆灑適量的水分後,並蓋上薄膜養菌。”

陳世策解釋,這一層層的工作,主要是為了營造適合竹蓀生長的環境,並提供足夠的養分,因為竹蓀喜愛生長在腐木上,橡膠木及木屑都是具有膠乳的植物,最適合竹蓀生長。
他說,一般上播種後菌絲培養(跑菌)需25至30天,在此時,菌絲將覆蓋整個覆土表面,之後需常觀察竹蓀菌蕾的發生,當菌蕾長至有如紅,綠豆般的體積時,便可以將簿膜打開。

菇蕾成長階段須保溼
在菇蕾成長階段,保溼非常重要,如天氣潮溼,兩天內不需要澆水,若遇上天晴空氣乾燥,一天則要澆灑3至4次水,讓泥土的溼度保持在70%間。
“竹蓀的蕾會在3周後成熟及裂開,然後冒出菌帽,菌柄也會慢慢升起,過後垂下白色網狀菌幕,猶如一襲仙子的裙子。”
陳世策也告知,竹蓀都是在清晨時刻開始“放裙”,並在下午約4時便枯萎,因此最佳的收割時段是在上午至中午,過了下午竹蓀便會老化,味道也較為遜色。
他表示,收割後箱內的菌絲將會繼續生長,如果照顧妥當,可以多次不斷收割,甚至可以長達一至兩年。

味鮮美營養價值高
竹蓀是世界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其營養價值非常高,擁有粗蛋白、粗纖維、維生素、鈣、磷及鎂等礦物質,可以用來炒菜、煮湯等,不僅香味濃郁、滋味鮮美,符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頗具商業潛能。
雖然竹蓀在我國商場極具潛能,但陳世策指大量商業化培植的計劃還在進行中,在時機成熟時,才會正式並大量的對外銷售。

他相信,竹蓀在推出市場後,將受到各族的歡迎,因為味道清香鮮美的竹蓀,還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只要民眾真正認識竹蓀的價值後,就會更樂意享用。
他表示,許多傳統食材都需要多加宣傳與推廣,才有望開拓新的市場,而竹蓀屬於新的食材,同樣要讓消費群品嚐,才能獲得接受。
他認為,只要食材真的美味,必定經得起考驗,因此目前已開始將一些竹蓀幹品置放在菇園,向各族遊客推廣,過後才推出新鮮竹蓀讓公眾享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