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生男女疑“车震”被拍事件后,本地专栏作家周若鹏在脸书撰文写道:如果那是我的女儿,我会跟她说没事,每个人一生中总会做几件大蠢事,遇到几个废人,拍拍肩膀,继续前进;不过,如果那是我的儿子,我会扭脱他的头当球踢,完全不会为他人著想的蠢脑袋,留着也没用,反正都在用另一个头想东西。
新闻主播陈家荣和歌手朱浩仁也为这对男女事主发声,其中陈家荣说,车震固然有错,但社会近乎凌辱地公审,对男女事主的病态回应,嘲笑他们病了,但其实有病的是这个社会,男女事主不过是社会性教育匮乏的受害者。至于朱浩仁则说,每个人都年轻过,偶尔都会做错事,但希望大家停止网爆。因为他作为新人的时候,曾经接获网友两极化的评语,导致长达半年不敢出门。
ADVERTISEMENT
相比其他只会蹭热度、调侃嘲笑的贴文,对整个事情的发展,包括男女事主接下来的心理素质层面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反之,这样的鼓励更有温度。
不得不承认,局外人大可以把这事件当笑话来看,笑话那件制服、笑话那辆红色小车,但其实事情的背后需要反思的细节很多。性教育和早熟的课题并不能忽略,青少年们对性教育的渴求,并无法像过去那样以一句:你长大后就明白来带过;如今,青少年对性教育的知识是否足够?父母师长在性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和态度,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就在不久前,有朋友在脸书贴文求助,指他那12岁女儿的女同学,一直在讨论男性生殖器官的长度。这不正好是一个灌输孩子正确性知识的机会,顺带的让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在性教育的路上,身为家长的可以陪著孩子成长,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不是等到他们自己去搜寻,甚至犯错了再来斥责。
回想一下,大概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经做过一些蠢事,而当时的我们也许因为网络不发达,才没有被社会公审。目前,既然车震事件已经发酵了,再多斥责也于事无补,反而当事人在排山倒海的舆论下,所面对的压力不小,的确需要有人陪在身边去消化。女事主需要,男事主同样需要,不为包庇,只为协助他们跨过这个坎,今后展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个社会真的不缺乏批判的人,缺的是有温度的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