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自祖父開墾的農地生產玉蜀黍,作為第三代傳人的潘金勝,在日益艱辛的環境中堅守崗位,為生產糧食獻力。
ADVERTISEMENT
他位於珠寶的丹那依淡14英畝地段,分成數個園地種植不同階段的玉蜀黍。
從祖輩以來,潘金勝所種植的大種玉蜀黍,也就是1603黃肉品種,如今擁有本身的灌溉設施系統,產量供應國內市場。
這種玉蜀黍的特點是穗較大,甜度不高,適合食用或剝成玉米粒拌牛油入口。
他說,種植玉蜀黍其實不難,無論是沙地和泥地都可以。只要將土地剷平,就可以鋤洞,在洞口撒兩顆種子,就開始每天澆水。
“四至五天後,就會看到種子長出幼苗。”
潘金勝表示,本身是根據收購商所採購的種子耕種,所以產量也是由收購商所決定。
他採用半自動化灌溉系統每日澆水,在種植50天后,頂端就會盛開美麗的玉蜀黍花穗(雄花),等待風和蜜蜂等媒介授粉。不久後,植株的中央就會長出兩至三根玉蜀黍(雌花),選定最理想的一根,就要摘除其他玉蜀黍,以免分薄養分的吸收。
“第70天,玉蜀黍已長得肥美豐碩,在成熟度和狀態方面最好,一至兩天內就要採收,否則,玉蜀黍就會長得太老和影響口感。”
一株樹只採收一根玉米
潘金勝反映,基本上一株玉蜀黍只採收一根玉蜀黍,經過採摘,整株樹就可以砍掉,讓土地空置一兩週才重新栽種。
他指出,採收玉蜀黍工作是收購商派人進行,扣除種子成本和其他營運費用後,才是自己的盈利。
每天澆水防積水水分過多
潘金勝表示,種植玉蜀黍必須每天澆水,下雨天則不必,也要提防積水或水分過多,否則整株樹會倒下來。
“所以最怕是雨季,若是旱季,則要多澆水,可說是看天吃飯。”
他指出,在施肥方面,一個月一次,他也會在土壤加入雞糞。蟲害則要注意飛蟲和青蟲,以免導致葉子被啃咬,有時也難免山豬覓食。
他指出,施肥所採用的進口肥,因為先前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的緣故,價格已由廿年前的60令吉(50公斤)飆升至目前的200令吉,讓他感到負擔非常沉重。
他透露,雖然本地也有生產價格更便宜的肥料,但營養成分卻不高,所以收成並沒有那麼理想。菜農總不能為了節省成本而減少放肥料,總的來說,成本越高,盈利就越低。
飼養非洲魚自己食用
菜園旁有兩個用廢礦物改造的池塘,供潘金勝抽水灌溉菜園,也用來養魚,可謂一舉兩得。
他所飼養的是黑色非洲魚,主要是自己食用,而不是拿來售賣。
不過遇到旱天的時候,多天沒下雨,魚塘的水位就會下降。
他說,最近連續三個星期沒下雨,已導致菜園旁一副4英畝的池塘,原本水深6至7尺,如今水位已降低3尺,讓附近的農民擔憂不已。
他指出,天氣不穩定、種植成本翻倍上漲、無法聘請員工都令他感到困難重重,但最棘手的是面對要求搬遷問題。
由於沒有一紙地契,潘金勝各項申請都受阻,更無法獲得獲得政府提供津貼,就算是申請聘用外勞都面對問題,始終靠自己和親人聯手耕耘,終究無法機器化和大事發展。
他始終抱著良心種植,讓消費者安全食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