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时事焦点

|

大霹雳焦点

发布: 6:20pm 11/05/2023

人工智能

种菜

人工智能

种菜

比傳統農耕快一倍 人工智能種菜21天可收成 

报道、摄影/甘国隆
比传统农耕快一倍 人工智能种菜21天可收成 
科技農場的蔬菜平均23天就能收成一次,跟傳統農耕比較效率可謂相當高。

(江沙11日訊)種菜只需21天就能取得收成,比傳統農耕快了一倍時間!

除了萬濃科技農場,政府也計劃在務邊及柔佛建設更多科技農場,除了要在未來達到糧食自供自足的目標,也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領域。

ADVERTISEMENT

HAVVA農業科技首席營運員陳建楚對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說,政府目前努力朝糧食自供自足的目標前進,如果未來發生戰爭或其他危機,糧食供應充足下人民也不會亂陣腳。新加坡非常希望能做到這點,目前該國96%的糧食是依賴進口,自供自足的比例只達到4%而已。

比传统农耕快一倍 人工智能种菜21天可收成 
小孩對人工智能種菜感到好奇,蔬菜無需泥土竟然也能茁壯成長。

他正在怡保及務邊籌建另外2座科技農場,我國的氣候非常適合農耕,一年四季都保持溫暖,種菜的成本跟歐美國家及中國比較便宜的多。

“傳統農耕的蔬菜從種子播種到採收需要45天(比如小白菜、菜心等)到60天(比如芥蘭),新科技種出來的蔬菜最快21天就可以採收,最長35天。科技農場只需1英畝空間就能種出傳統農耕10英畝地的產量。”

他說,蔬菜成長過快連蟲也來不及吃,所以無需使用農藥殺蟲。除此,新科技也要確保在有限空間種出大量具有更高營養的蔬菜及人工智能(AI)管理農場達到節省人力。

“通過AI管理,科技農場的員工無需專業知識,他們只需跟著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行事即可。這是我們領先的優勢,一些農場的研發者需要留守農場,我們只需通過手機就能收到相關數據及照片,這些都是自動收集的。”

比传统农耕快一倍 人工智能种菜21天可收成 
工人正在移植菜苗到海綿載體上,整個種植過程除了移植及採收需要靠人力外,其他皆由人工智能完成。

單是科技農場的研究經費,政府就撥出數百萬令吉款項,這還不包括科技農場的建設費用,每座科技農場耗資100萬令吉。除了萬濃及務邊外,政府不久後也計劃在柔佛州建設一座科技農場。

身為領軍人物的陳建楚平時除了要做研究,也會指導玻璃市大學的學生學習新科技,同時支援馬來亞大學生物科技中心準備考取碩士學位的學生研究。

他也負責為雪蘭莪大學打造一所永續性的農作物研究中心,該中心相當完善,裡頭包含垂直及平面種植載體外,也有淺培及深培設施。淺培適合葉面蔬菜,深培則是羊角豆及辣椒等。該大學目前就有一套AI系統自動管理農場,主要研究魚產養殖、農作物科學及物聯網技術。

比传统农耕快一倍 人工智能种菜21天可收成 
陳建楚(左一)接待來訪的崇華獨中師生,向他們講解科技農場魚菜共生的概念。

“馬大的研究題目包括菜的營養,通過比較傳統農耕蔬菜與新科技蔬菜,到底何者更有營養。另外一個就是微生物的研究,微生物如何幫助蔬菜長大及其利弊。”

他談到,學術研究與實踐是有分別的,研究種菜是第一步,接下來需要依賴專業導向,每一循環的種菜過程都必須取得品質的保證,這是學術界目前無法做到的。科技農場的蔬菜每公斤售價25令吉,有機認證蔬菜的價位介於每公斤30到35令吉。

萬濃科技農場現今也投入金鳳魚養殖研究,未來的研究方向是要魚吃得少但長得快,參與研究的單位為雪州大學。

“我們也會研究種植一些稀有(商業性)的植物比如甜菊,這種植物可以提煉出糖尿病人可汲取的糖分,歐美國家現今已經相當普及。雪州大學現在也嘗試種植香草,香草需要3年的時間才會開花授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