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兆远3日讯)“泰国福州人在这里约百年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土地史’,从泰南的发源地即泰南洛坤府的那汶(Natbon)及曾里 (Chandee)开始,当发现那个地区的土地适合种橡胶时,就往那里迁,慢慢就形成了从泰国南部开始连线至泰国东北部的‘福州人聚居区版图’。”
属于从马来西亚移居泰国福州人第二代,曾任泰国福州总会第三任总会长的黄祖星(74岁,古田人)受访时说,泰国福州人的百年发展与土地分不开关系,更与橡胶分不开关系,因此泰国的福州人也都这样形容“我们泰国福州人的发展,一直都跟着土地及橡胶走,哪里有适合种植橡胶的土地,我们就去哪里。”
ADVERTISEMENT
黄祖星日前在泰国福州人的发源地那汶出席迎接曼绒古田会馆160人探亲拜访团的宴会上,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这幺表示。
本身是在那汶出生及长大的黄祖星说,泰国福州人有两个家乡,一是中国福州的古田,二是马来西亚的爱大华与实兆远。
“泰国福州人的先辈是从1924年开始,陆续从实兆远与爱大华来到人生地不熟,并且还是一片森林的那汶,当年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开发土地种橡胶。”
他说,根据先辈的口述,当年的实兆远与爱大华已没有太多的土地供开发,因此唯有到泰国寻出路,而当时的泰国政府开放让福州人开垦,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福州先辈,从马来亚来到这里开垦种植橡胶了。
“当年的福州先辈,读书不多,又不懂泰文,因此只能从事熟悉的种植橡胶,而在当年种植的橡胶苗及技术,可说都是从马来亚带来的。”
黄祖星说,回望福州人在泰国的约百年历史(2024年是开垦百年),先是开垦那汶,接着开垦相距10多公里的曾里 (Chandee),然后一代接一代的福州人,再跟随着“橡胶园”的发展足迹,往泰国的东北部开垦迁移,形成了一部从南往东北发展与迁移的福州人开垦史。
他说,全泰国福州人只有约4万人,但掌控了属于全世界橡胶产量排第一的泰国橡胶园的一半,足见泰国福州人对泰国橡胶业发展的贡献。
黄祖星提到,除了设在曼谷的泰国福州总会,已在8个府(州)市分设了8个分会,即那汶、曾里、安马立、素叻它尼、泰南六府、兰萱南马分会及靠近曼谷的罗勇分会,并且全部分会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会馆建筑。
“泰国福州人是因土地与橡胶来到泰国,也因橡胶而落地生根及迁居扩张,并且改善了生活,成为小园主、园坵主人、公司的企业家,还有许多年轻一辈成了政府高官等。”
他说,泰国福州人跟全世界的华人一样,都非常重视教育,在先辈靠橡胶发迹后,把孩子送往欧美念书,进而让第三代及接下来的福州子弟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并且成了各合域的专业人士。
询及泰国福州人的成功要素,他认为,从个人因素而言,是勤劳肯拼及敢冒险,若从集体角度去看,那就是团结了。
“从第一代先贤开始,就是以兄弟或同乡之间合组公司购地开辟橡胶园的模式发展,接着下来的第二代、第三代,也都是跟随着类似的模式,才让橡胶园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也让各种事业越做越大。”
对于福州人传承的团结精神,黄祖星特举一个例子,在泰国的其它籍贯会馆一般只有总会,没有分会,即使有分会,也是分而自治,但在泰国的福州社群里,一切都是先以总会为首,分会为次,如有设立新分会时,总会就会发起协助,如筹募资金及协助注册成立等。
也是泰国福州人第二代,已定居在泰南最大城市素叻它尼府的黄昌明(67岁,古田人)受访时说,泰国的好,在于公平平等,没有土着与非土着之分,而坏处就是受同化政策与环境的影响,华文与古田话已失传,并且威胁到华人身份(根)的认同。
因父亲当年的坚持,让他偷学华语,以致让他还能讲华语及看懂华文的黄昌明说,他的儿女属于第三代,但只会听古田话,已不会讲,而这种情况几乎都出现在泰国福州人的家庭里,因此当地的乡团或华团,更有存在的必要,起码能传承华人身份的认同。
“我的儿女还知道自己是华人,自己的籍贯是古田人,但到了第四代的孙辈,可能还懂祖先是华人,但已不懂甚幺是古田人了,因此我们做为长辈的,于公于私都有责任传承啊!”
询及为何不跟儿女说华语或古田话,他说:“没有传承母语与方言的环境,如我的太太是泰国人,女儿自上小学开始就早出晚归,到了中学与大学都到外地去念书,谁跟他们说华语及古田话呢?”
他无奈的提到,后辈不会说华语与方言已是事实,因此现在能做的就是让后辈知道,自己身上流的是华人的血,属于华人的后代。
雷良华(44岁,古田人)是泰国福州人的第三代,他虽然只能讲生涩的古田话,但他知道自己是福州古田人,并且非常珍惜福州后辈的身份,把祖辈留下的东西都一一保存下来。
他没有像大部份的年轻人一样离开那汶家乡到城市发展,而是选择传承由祖父从马来西亚迁居过来时,就开始营业的“雷贤清”咖啡店。
这间建筑外貌古色古香,虽经过装潢,但店内店外几乎都保存着祖父时代风格与样貌的咖啡店已有80多年历史,传承至第三代经营。
“我只是把店装修的更美更整齐,店内的风格及吊挂的照片等都与祖父时代的一样,而售卖的咖啡与食物也与过去一样,如手工自制的福州包与点心等,目的就是要传承祖父的心血,同时能告诉所有人,这间店的东主是华裔的后代。”
位于那汶大街的一间老店里,经营着华合杂货店的东主林光耀(63岁,古田人)与林太太曹妙芳(50多岁,福州闽清人)说,他们是移居泰国福州人的第二代,因此都会说古田话,但到了第三代及第四代,大部份都不懂说华语与古田话了。
继承父业,守着老店的他说,以前的那汶是通行古田话,几乎全村人都是用古田话沟通,但近10多20年,随着许多第一代与第二代的古田人,去世的去世,搬迁到搬迁后,已没有多少人还说古田话了。
“到了第三代还会说古田话的,一般是跟着祖父母身边长大的。在村内,50岁以上的应该还会说,50岁以下的顶多是会听古田话而己。”
其长子林礼云(29岁)是那汶村里,少有的还会说不流畅古田话与华语的年轻人,而他受访时说,他还会一点古田话,是因为年幼时跟在祖父母身旁长大。
“我对古田话与华语有兴趣,因此常去庙里听老一辈的人说古田话,至于华语,就是上网看视频学,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一点点。”
另一方面,曼绒古田会馆这次组成了160人的“探亲队”,分乘4辆巴士,前往泰南的那汶、曾里及素叻它尼福州会馆探访乡亲,获得了隆重的接待。
古田会馆的团队是于7月25日晚上11时启程,隔天下午的1时30分抵达相距560多公里的那汶与曾里,接着于隔天再前往距离爱大华670公里的素叻它尼拜访当地的福州乡亲。
古田会馆会长潘作钦说,这次的160人探访团,只用了两星期的报名时间就爆满,而且还有的会员与同乡因迟了报名,而无法参与。
“马泰古田人有着血浓于水的亲人关系,因此才会吸引这幺多会员与同乡,无惧路途遥远的报名参加这次的探亲团。”
特地从曼谷赶回那汶迎接曼绒古田会馆一行人的泰国福州公会总会长雷德康形容,爱大华与实兆远是泰国福州人的家乡,因此这次亲人来访,大家都非常开心,甚至有来自曼谷罗勇的乡亲包住休旅车,坐了13小时的车程赶来,为的就是与马来西亚的亲人见上一面。
“我代表泰国福州会馆欢迎马来西亚的亲人,每年都能到访一次,让两国亲人可以欢聚,维系亲情与乡情。”
【泰国小福州】位于泰南洛坤府的那汶及曾里小镇,距离大马人熟悉的合艾需3个多小时车程。 这两个相距只有10多公里的小镇,由于当年是由来自实兆远及爱大华的福州人开发,因此大部分居民都是福州人,而且当年在当地通用的语言也是福州古田话,因此一直到现在都被人称为“泰国小福州”。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