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兆遠3日訊)“泰國福州人在這裡約百年發展歷程就像是一部‘土地史’,從泰南的發源地即泰南洛坤府的那汶(Natbon)及曾裡 (Chandee)開始,當發現那個地區的土地適合種橡膠時,就往那裡遷,慢慢就形成了從泰國南部開始連線至泰國東北部的‘福州人聚居區版圖’。”
屬於從馬來西亞移居泰國福州人第二代,曾任泰國福州總會第三任總會長的黃祖星(74歲,古田人)受訪時說,泰國福州人的百年發展與土地分不開關係,更與橡膠分不開關係,因此泰國的福州人也都這樣形容“我們泰國福州人的發展,一直都跟著土地及橡膠走,哪裡有適合種植橡膠的土地,我們就去哪裡。”
ADVERTISEMENT
黃祖星日前在泰國福州人的發源地那汶出席迎接曼絨古田會館160人探親拜訪團的宴會上,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這么表示。
本身是在那汶出生及長大的黃祖星說,泰國福州人有兩個家鄉,一是中國福州的古田,二是馬來西亞的愛大華與實兆遠。
“泰國福州人的先輩是從1924年開始,陸續從實兆遠與愛大華來到人生地不熟,並且還是一片森林的那汶,當年來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開發土地種橡膠。”
他說,根據先輩的口述,當年的實兆遠與愛大華已沒有太多的土地供開發,因此唯有到泰國尋出路,而當時的泰國政府開放讓福州人開墾,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福州先輩,從馬來亞來到這裡開墾種植橡膠了。
“當年的福州先輩,讀書不多,又不懂泰文,因此只能從事熟悉的種植橡膠,而在當年種植的橡膠苗及技術,可說都是從馬來亞帶來的。”
黃祖星說,回望福州人在泰國的約百年曆史(2024年是開墾百年),先是開墾那汶,接著開墾相距10多公里的曾裡 (Chandee),然後一代接一代的福州人,再跟隨著“橡膠園”的發展足跡,往泰國的東北部開墾遷移,形成了一部從南往東北發展與遷移的福州人開墾史。
他說,全泰國福州人只有約4萬人,但掌控了屬於全世界橡膠產量排第一的泰國橡膠園的一半,足見泰國福州人對泰國橡膠業發展的貢獻。
黃祖星提到,除了設在曼谷的泰國福州總會,已在8個府(州)市分設了8個分會,即那汶、曾裡、安馬立、素叻它尼、泰南六府、蘭萱南馬分會及靠近曼谷的羅勇分會,並且全部分會都建設了屬於自己的會館建築。
“泰國福州人是因土地與橡膠來到泰國,也因橡膠而落地生根及遷居擴張,並且改善了生活,成為小園主、園坵主人、公司的企業家,還有許多年輕一輩成了政府高官等。”
他說,泰國福州人跟全世界的華人一樣,都非常重視教育,在先輩靠橡膠發跡後,把孩子送往歐美唸書,進而讓第三代及接下來的福州子弟幾乎都是大學畢業生,並且成了各合域的專業人士。
詢及泰國福州人的成功要素,他認為,從個人因素而言,是勤勞肯拼及敢冒險,若從集體角度去看,那就是團結了。
“從第一代先賢開始,就是以兄弟或同鄉之間合組公司購地開闢橡膠園的模式發展,接著下來的第二代、第三代,也都是跟隨著類似的模式,才讓橡膠園的種植面積不斷加大,也讓各種事業越做越大。”
對於福州人傳承的團結精神,黃祖星特舉一個例子,在泰國的其它籍貫會館一般只有總會,沒有分會,即使有分會,也是分而自治,但在泰國的福州社群裡,一切都是先以總會為首,分會為次,如有設立新分會時,總會就會發起協助,如籌募資金及協助註冊成立等。
也是泰國福州人第二代,已定居在泰南最大城市素叻它尼府的黃昌明(67歲,古田人)受訪時說,泰國的好,在於公平平等,沒有土著與非土著之分,而壞處就是受同化政策與環境的影響,華文與古田話已失傳,並且威脅到華人身份(根)的認同。
因父親當年的堅持,讓他偷學華語,以致讓他還能講華語及看懂華文的黃昌明說,他的兒女屬於第三代,但只會聽古田話,已不會講,而這種情況幾乎都出現在泰國福州人的家庭裡,因此當地的鄉團或華團,更有存在的必要,起碼能傳承華人身份的認同。
“我的兒女還知道自己是華人,自己的籍貫是古田人,但到了第四代的孫輩,可能還懂祖先是華人,但已不懂甚么是古田人了,因此我們做為長輩的,於公於私都有責任傳承啊!”
詢及為何不跟兒女說華語或古田話,他說:“沒有傳承母語與方言的環境,如我的太太是泰國人,女兒自上小學開始就早出晚歸,到了中學與大學都到外地去唸書,誰跟他們說華語及古田話呢?”
他無奈的提到,後輩不會說華語與方言已是事實,因此現在能做的就是讓後輩知道,自己身上流的是華人的血,屬於華人的後代。
雷良華(44歲,古田人)是泰國福州人的第三代,他雖然只能講生澀的古田話,但他知道自己是福州古田人,並且非常珍惜福州後輩的身份,把祖輩留下的東西都一一保存下來。
他沒有像大部份的年輕人一樣離開那汶家鄉到城市發展,而是選擇傳承由祖父從馬來西亞遷居過來時,就開始營業的“雷賢清”咖啡店。
這間建築外貌古色古香,雖經過裝潢,但店內店外幾乎都保存著祖父時代風格與樣貌的咖啡店已有80多年曆史,傳承至第三代經營。
“我只是把店裝修的更美更整齊,店內的風格及吊掛的照片等都與祖父時代的一樣,而售賣的咖啡與食物也與過去一樣,如手工自制的福州包與點心等,目的就是要傳承祖父的心血,同時能告訴所有人,這間店的東主是華裔的後代。”
位於那汶大街的一間老店裡,經營著華合雜貨店的東主林光耀(63歲,古田人)與林太太曹妙芳(50多歲,福州閩清人)說,他們是移居泰國福州人的第二代,因此都會說古田話,但到了第三代及第四代,大部份都不懂說華語與古田話了。
繼承父業,守著老店的他說,以前的那汶是通行古田話,幾乎全村人都是用古田話溝通,但近10多20年,隨著許多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古田人,去世的去世,搬遷到搬遷後,已沒有多少人還說古田話了。
“到了第三代還會說古田話的,一般是跟著祖父母身邊長大的。在村內,50歲以上的應該還會說,50歲以下的頂多是會聽古田話而己。”
其長子林禮雲(29歲)是那汶村裡,少有的還會說不流暢古田話與華語的年輕人,而他受訪時說,他還會一點古田話,是因為年幼時跟在祖父母身旁長大。
“我對古田話與華語有興趣,因此常去廟裡聽老一輩的人說古田話,至於華語,就是上網看視頻學,聽多了,自然就會說一點點。”
另一方面,曼絨古田會館這次組成了160人的“探親隊”,分乘4輛巴士,前往泰南的那汶、曾裡及素叻它尼福州會館探訪鄉親,獲得了隆重的接待。
古田會館的團隊是於7月25日晚上11時啟程,隔天下午的1時30分抵達相距560多公里的那汶與曾裡,接著於隔天再前往距離愛大華670公里的素叻它尼拜訪當地的福州鄉親。
古田會館會長潘作欽說,這次的160人探訪團,只用了兩星期的報名時間就爆滿,而且還有的會員與同鄉因遲了報名,而無法參與。
“馬泰古田人有著血濃於水的親人關係,因此才會吸引這么多會員與同鄉,無懼路途遙遠的報名參加這次的探親團。”
特地從曼谷趕回那汶迎接曼絨古田會館一行人的泰國福州公會總會長雷德康形容,愛大華與實兆遠是泰國福州人的家鄉,因此這次親人來訪,大家都非常開心,甚至有來自曼谷羅勇的鄉親包住休旅車,坐了13小時的車程趕來,為的就是與馬來西亞的親人見上一面。
“我代表泰國福州會館歡迎馬來西亞的親人,每年都能到訪一次,讓兩國親人可以歡聚,維繫親情與鄉情。”
【泰國小福州】位於泰南洛坤府的那汶及曾裡小鎮,距離大馬人熟悉的合艾需3個多小時車程。 這兩個相距只有10多公里的小鎮,由於當年是由來自實兆遠及愛大華的福州人開發,因此大部分居民都是福州人,而且當年在當地通用的語言也是福州古田話,因此一直到現在都被人稱為“泰國小福州”。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