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撥冗出席活動/喜宴,只有粗茶淡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如招待不周,還請見諒……”
以上的客套致詞,是不是非常熟悉呢?
ADVERTISEMENT
是的,這就是在出席許多活動包括社團宴會、活動或喜宴時,最常聽到的主家或領袖的談話。
客套沒有錯,講究禮儀更是老祖傳承下來的美德,但若不分場合,來來去去都只是這一兩段客套話,是不是顯得有點俗氣,以及沒有傳遞出主辦某場活動的目的與意義呢?
若要探究為何身為主家或組織領袖的人物上臺致詞,總好像約定俗成的只說客套話時,我覺得可從兩個面向討論,其一就是個人的不善言辭,其二是受傳統的“矜持文化”,或言多必失的傳統思維有關。
所謂的“言多必失”思維,就是我們的長輩從小就常常告誡孩子們,不要多話,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好,別人的事少理,避免禍從口出,遭來禍端。
再者就是受禮儀傳統的影響,凡是人多聚集的場合,禮到就好,無需多言,免得節外生枝。
惟,當我們在認可傳統的“禮到寡言”價值觀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身為主家或組織領袖者,當他們在某個場合被視為主賓受邀上臺致詞時,其致詞的內容是不是起碼要切合活動的主題或目的呢?
舉個簡單例子,如某個華團組織舉辦週年慶活動時,當這個組織的主席代表著組織領導人身份上臺致詞時,總不能只說客套話,卻不提一提組織的成立背景、宗旨,以及當下與未來,該組織肩負的使命或扮演的角色吧?
說回個人的不善言辭,或因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以致每當致詞時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不過,我倒認為事實上並非“無話可說”,而是怕言多有失,以致選擇最穩妥的客套兩句。
一名領袖,無論其教育程度高低,能身居高位,必有過人之處,並且對事對物都有見解,因此若要分析為何一名領袖不願在上臺致詞時分享心得,傳遞信息時,只能說,他自信不足,以致擔心言多有失。
一名領柚,若能在桌上高談闊論,分享心得與理念,應該也可以上臺分享心得與傳遞信息,頂多是先做足準備,如擬好講稿,或在上臺前對著鏡子演練演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