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濑粉,通常令人联想起那一碗务边四会濑粉,爽滑的濑粉一口吸溜,咬下烫得半熟的脆嫩芽菜,再喝下一口撒满芝麻与葱花的温热江鱼仔汤,那份暖直抵心房,直叫人再三回味。
ADVERTISEMENT
这看似平白无奇的濑粉,又是经过怎样的工序才能制作出来的呢?这里将为读者剖析口感韧滑的诞生,一揭濑粉制作的神秘面纱。
陈玉兰家族制作濑粉
兰姐四会濑粉第二代传人陈玉兰(71岁)接受《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指出,由其制作的濑粉仅使用白米和水调配,纯天然手工生产。
她说,濑粉的制作工序包括洗米、捶米、晒粉、搓米团、搅米浆及在热锅中“濑”出细长的白色粉条,一般上一天需使用1包15公斤的香米。
注重白米品质
她表示,濑粉注重白米的品质,若是品质不美则搓不成一整粒米团,会粉碎成一粒粒;米团加水和成米浆时不能太稀释亦不可太浓缩,拿捏得能顺滑流下就可进行“濑”粉的招牌工序。
“搓米团时需要煲热水,使用的水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需冷热水混合米水使用,如果只用冷水濑粉易断,但水太热做出来的濑粉形状却会肥肥短短。”
她披露,如果一块米团搓好了有“起沙”的感觉,那么下一块就要加热一些,让它们掺和后温度就适中了。
她说,用机器难以拿捏米团的温度以及白米粉末的情况,所以她坚持用人手调制米团后,才用机器搅拌成米浆,直至可以“濑”出。
“每次开始大规模‘濑’粉之前,都会先尝试弄一些面尝试看可不可以,若是不行的话就需再调配至可以为止,这视乎经验。”

煮熟后过冷河退浆
陈玉兰说,煮熟的濑粉需要“过冷河”,否则无法“退浆”,濑粉看起来会有些黏黏、胶胶的感觉,就如隔夜的米饭会稍微有点发黏,情况是一样的;过冷河的水热了就要更换,否则顾客打包回家作早餐,明早已不能吃了。
她指出,手作的濑粉难免会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她会把它们归类区别,而有些顾客特别钟爱吃形状较粗肥的“濑粉头”、有些则喜欢吃幼细的濑粉。
“我是好心思才把它们分类出来,让原本的濑粉显得更完整好看,而顾客亦可自由选择濑粉的粗细享用,不想把它们分类一起。”
她说,曾有顾客打包濑粉带回去新加坡,鉴于其濑粉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放进冰箱保存得当可放置2至3天左右;惟放太久口感肯定不佳,也勿放进雪柜里导致濑粉口感变硬。
罗建鸿1982年起制濑粉
兰姐四会濑粉第三代传人罗建鸿(49岁)表示,他从1982年开始接触制作濑粉,当时念二年级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忙奶奶捶米,直至1985年才开始换用机器捶米。
他说,先把米洗干净、晾干水分后,就可以丢进机器里捶米,当它打成至粉末后先过筛;若是不能通过筛子则证明尚未捶好,需丢回机器里再捶,如此来来回回,直至全部粉末可过完筛子为止。
他表示,此步骤完成后,就把粉末摊放在托盆上拿去晒太阳,如果天气好晒2天就可使用,惟适逢雨季的话,则需3至4天以上或更久。
“再不行的话,就另外再想办法,用煲慢慢搅拌烘干,白米粉末不干身的话做出来的濑粉不美,一濑下去热水里捞起来时粉条不会幼长,反而会断也短。”
他透露,弟弟以前曾尝试磨白米制作,惟出产的全是短身的濑粉,效果不理想;最后还是选择采用最古老的方式,即锤粉、晒粉,虽然比较耗时,但成果却是最完美。
他说,白米粉末在每次制作濑粉的前两天就需备好,所以需要提早准备,不能等至要制作濑粉的时候才开始下手。
他指出,作为二儿子的他与弟弟罗建发自2010年起开始继承母亲陈玉兰制作濑粉的衣钵,他负责锤粉及搓米团部分,剩下的制面功夫则全权由母亲及弟弟分担。
制作过程需2小时
陈玉兰表示,濑粉的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约2个小时,一天只做一轮,每天下午3时新鲜制作,傍晚6时30分开档售卖,可谓现做现卖;而其濑粉仅提供给自家使用,并无另作批发面条生意。
她说,不同师傅制作濑粉的手法不一样,口感亦略微差异,如添加了生粉的濑粉,会比较爽口但却少了米香味,没有那么好吃。
她披露,濑粉中的“濑”字,其实是把米浆装在盛器里在热水上来回转圈衍生的动词,属四会话。

陈玉兰:向家婆学制作秘方
陈玉兰表示,从70年代开始制作濑粉至今,已有约50年的时光,制作秘方由家婆那里学得,现今已把店铺交给了小儿子罗建发打理。
她说,家婆本身是四会人,其配方是以前看人家制作,就自行研究秘方,无师自通下就此售卖濑粉维生,并将秘方相授予她,如今再由她传授给两名儿子;可说那一团白色的濑粉,不仅古早味浓厚,更是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与联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