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美食 | 讓你齒頰留香 媽姐白咖喱面選擇多




(太平2日訊)咖喱面在我國是一道由華巫印裔等不同文化混合的麵食料理,但由於國內有許多不同族群,加上地理分隔,形成不同族群及不同地區的咖喱面都會有不同的風味。
ADVERTISEMENT
除了傳統的咖喱面,我國其實還有另一道較特別,之前卻較鮮為人知的白咖喱;當檳城的白咖喱面在多年前被推選為《全球十大快熟面》後,白咖哩終於吐氣揚眉,開始廣為人知。
人們一般多以為白咖喱只有在檳城才可品嚐到,其實在太平保閣亞三華小校友會底層,也有一檔“媽姐白咖喱”攤,惟其料理及用料方面,與檳城的白咖喱有所不同,也具有更多的變化。

餘彩潔:與傳統白咖喱有改變
檔主餘彩潔受訪時說,丈夫是廚師,熟悉各種烹飪法包括麵食,而開創白咖喱麵攤檔主要是太平極少有白咖喱面,因此決定讓太平的食客有多一種美食選擇。
她表示,將檔名稱為“媽姐”白咖喱面,是因為這種咖喱面是源自“媽姐”,而其白咖喱面已經是第三代,因此與傳統的白咖哩面有了一些的改變。
“媽姐”也被稱為自梳女,“媽姐”的由來沿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中國因絲綢業衰落,許多來自福建、廣西及廣東等地區的年輕女子離鄉背井到南洋,成為大戶人家的幫傭,這些女子多是終身不嫁的自梳女,也被稱為“媽祖”。
餘彩潔說,“媽姐”的生活相當困苦,地位也較低,只能在主人用餐後進食,食物多是剩餘的飯菜,咖喱雞菜餚所留下的都是咖喱多過雞肉,而倒掉這些美味的咖喱汁似乎有些浪費,因此,有些媽姐便將這些美味的咖喱汁與麵條混合食用,演變成了當時的咖喱面。
大約在70年代,咖喱面成為我國華人社會里不可或缺的美食,咖喱麵攤遍佈新村和華人居多的巴剎。
一些咖喱面小販在準備咖哩湯時,可能會因為賣不完而須將湯倒掉形成浪費,因此一些小販便嘗試將咖喱湯中的椰漿、辣椒粉和香料分開調配,從而演變成了今天的白咖喱面,咖喱面的配料過後也因地區和不同籍貫的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形成了多樣品味。

白咖喱湯頭沒加入咖喱料
餘彩潔說,當白咖喱出現後,以雞骨、蝦米及椰漿等熬煮的咖喱湯若喝不完,倒掉便不會過於浪費,因為以辣椒、香茅、蝦米咖喱及其他配料炒成的咖喱料,還可以繼續保存及食用。
她指出,這就是傳統咖喱與白咖喱的最大分別,由於白咖喱的湯頭沒有加入咖喱料,在熬煮後因加有椰漿因此成為了奶白色,這就是白咖喱的由來。
她表示,其實咖喱面與白咖哩面大致一樣,但咖喱面會因地理環境,以及人們要求的口味有所不同,結果湯頭及佐料也有明顯的不同。

她說,其白咖喱面的湯頭是經過不斷的研究及品嚐,最終以9種新鮮的材料,包括雞骨、蝦米、香料及咖喱料等,耗時至少6個小時慢火燉熬,而在經過長時間燉熬後,各各材料的味道便會出味,湯頭也變得濃郁及美味。湯頭過後需要加入新鮮的椰漿,因此會變得更為濃郁及鮮甜香辣。
至於咖喱參巴則是以辣椒、蝦米、香茅、大蔥及咖喱粉等配製,然後慢火炒上約2個小時,便成為香噴噴的咖喱參巴,也就是白咖喱面的“靈魂”了。
至於白咖喱的其他佐料,有炒幹蝦、炒咖喱肉、豆卜、魚丸、豬肉、豬皮、豬油渣及油蔥等。

讓顧客自己酌量加入參巴咖喱
在泡製白咖喱面時,首先是將黃面、米粉或粿條煮熟加入豆芽,然後淋上白咖喱湯,再配上各種佐料如炒小蝦、炒咖喱肉、豆卜及魚丸等。
再下來便會加上一大湯匙的炒參巴咖喱料,讓顧客隨著自己想吃的辣度及味道,自己酌量在湯麵上加上參巴咖喱。

在加入炒乾的參巴咖喱料並拌攪均勻後,咖喱湯頭顯得更濃郁,入口時味道鮮美醇厚香辣,品嚐後齒頰留香。
媽姐白咖喱麵攤擁有多種的白咖喱面供選擇,包括至尊鮑魚白咖喱面、全家福海鮮白咖喱面、龍太子白咖喱面、好料白咖喱面及經典白咖喱面。

【媽姐白咖喱面檔】
地址:保閣亞三華小校友會樓下
電話:011-15881 4391
營業時間:早上8時至下午5時
價格:
至尊鮑魚白咖喱面32令吉80仙
全家福海鮮白咖喱面23令吉80仙
龍太子白咖喱面10令吉80仙
好料白咖喱面8令吉
經典白咖喱面6令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