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師潘清輝向來喜愛學習各種手工藝,尤其是與中華藝術有關的手工藝,包括剪紙、刻字、撕紙及拓印,都是他的最愛,而且是無師自通。
他首先是學習剪紙,並涉獵了刻字,較後在經常乘搭飛機到國外旅遊時,因為在機上無所事事而研究撕紙,最近則在學習拓印,把本身所刻的字拓印出來外,也將石碑及會館的門聯拓印出來。
ADVERTISEMENT
他醉心於上述藝術,除了把部分作品收藏外,也贈送予愛好者,並受邀到學校及展覽會,把心得及作品與各界分享。
通過臺函授課程學書法篆刻
潘清輝受訪時說,本身在中學時便對中華書法及水墨畫深感興趣,並通過臺灣的函授課和學習書法、刻字及篆刻。
他表示,刻字所需要的用料及工具相當簡單,主要有鑿子、美工刀、木板或石塊,這些都是學生負擔得起的工具,木板及石塊則可在工地檢拾,廢物利用。
“學習篆刻及刻字需要細心及耐心,首先在木板上寫上字後才進行刻字或,採用鑿子及美工刀沿著字體的線條雕刻。”
他表示,字體刻好後需要打磨,再為字體上色,一般上凹下去的字體是以毛筆塗上金色漆,木板則是塗以墨色或紅色,塗好色後便大功告成。”
在其刻字中的最大挑戰,是篆刻了100個不同的“福”字,花了他不少時間及精神。
潘清輝在執教鞭後在課餘時,又愛上了剪紙,他從電視節目或書本中學習如何下手,然後將傳統的剪紙、刀刻及手撕三種手藝都學上了手。
他表示,剪紙首先可以找來圖案,然後依著圖案剪出各種圖案或字體,在熟能生巧後,便可以信手剪來,而且剪跡流暢,甚至可以將紙折起來剪,進行三折至六折,在剪好後打開紙張,便會出現多個同樣的圖案或字體。
刻紙一般上都會先畫出圖樣,然後把大紅紙置在墊板上,便可以開始運刀,依著圖案慢慢刻起紙來。
潘清輝說,刻紙運刀必須按步就班,大張的圖案會較容易刻,小圖案尤其是圖案中的小洞,要非常細心刻,否則便會把整張紙刻毀了。
花12個小時刻一幅關公像
他指出,本身曾花了12個小時刻出了一幅關公像,以及刻了十二生肖的動物圖,並在每年的農曆新年前,刻了多張生肖圖與親友們收藏。
掌握了篆刻、刻字及刻紙藝術後,潘清輝在乘飛機出國時,在機上感到無聊,於是又開始學習撕紙,因為機上不允許攜帶剪刀或美工刀,因此用手撕紙來打發時間最為適合。
撕紙是一種類似剪紙,但和剪紙不同的平面鏤空藝術,在創作過程中主要運用雙手大拇指及食指的配合,把指甲形成一個類似剪刀的結構,並以適當的力道將紙撕成圖案、圖畫或字體。
他說,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撕紙作品較粗製濫造,其實不然,撕紙的難度會更高,但只要肯花心思及耐心,同樣可以撕出精緻的圖案及字體。
“在撕紙時,我會從難處下手,如先撕掉圖案中較小的空間,再逐步沿著輪廓線撕,不久後一幅圖案便完成了。撕紙也可以將紙摺疊起來撕,與剪紙團花的步驟一樣,變化相當的多。”
好學的潘清輝最近又學習了拓印,將其刻字通過拓印技術印在紙上,作為觀賞及收藏用途。
拓印是對雕刻或石刻表面的手工複製品,其方法是將宣紙緊緊覆蓋在作品上,然後採用墨或彩色材料拓印。
藝術家亦將拓印技術視為創作的過程,他們為拓本上色,並添上或改動原來的線條,讓作品更為多姿多采。
潘清輝表示,利用刻在木板或石塊上的字拓印相當方便,只需要花數分鐘便可以把字體拓印出來,但要拓印刻在古建築物上的字體,則相對的困難。
他曾花了許多時間,嘗試將太平福建會館舞臺旁的對聯拓印,但由也只是拓印了數個字而已。
“我學習書畫、剪紙、撕紙、刻紙及刻字等,主要是興趣使然,也想讓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藝術,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樂意指導盼手藝獲傳承
他指出,學習剪紙等手工藝並不困難,只要有興趣及有耐心便可以做到,而且這些手工藝都不必花太多的錢,加上目前可以從網絡上獲得許多學習的資訊,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他表示,若有愛好者有意學習這些手藝,他也樂意給予指導,讓這些傳統手藝能獲得傳承,甚至發揚光大。
潘清輝曾在太平華聯獨中的聯課活動中,教導師生剪紙,以及在太平華聯一校及二校,教導老師剪紙藝術,並曾應邀展出作品,以及示範如何剪紙、撕紙及刻紙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