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专栏

发布: 3:58pm 04/06/2024

它的诞生

麻粩

它的诞生

麻粩

它的誕生 | 入口酥脆鬆軟香甜 麻粩 工藝考究

报道:陈咏琪
摄影:丁祖兴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儘管工序繁雜,林翠瑩堅持傳承手工技藝製作麻粩,只為確保古早味不失傳。

在中國福建閩南,有一款流傳了近千年的老糕點,依舊活躍在今天的喜慶婚宴上。這種名為“”(閩南音讀:muâ-láu)的甜食,內胚蓬鬆酥脆、糖衣柔韌拉絲、外殼噴香回味,口感層次極為豐富。

ADVERTISEMENT

民間廣泛流傳,麻粩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讓劉備順利迎娶孫尚香而發明的喜糖;同時也因其製作講究,入口酥軟香甜,據傳還曾作為貢品敬獻朝堂,深得朝廷讚賞素有“閩南貢品”之稱。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看似簡單卻內有三層別味的麻粩,是制餅人的心血結晶。

閩南俗話說:吃麻粩可以吃到老老老,因為“粩”是“老”的象徵,發音也相近,聽起來頗為吉利;而麻粩的外型長得富富泰泰,看起來非常有福氣,在過年期間食用,有祈求長壽健康的涵義,不只酬神祭祖,拿麻粩來孝敬長輩時,也很有祝壽的氛圍。

那裹著金黃外衣形似香蕉的麻粩,又是經過怎樣的工序才能製作出來呢?本期〈它的誕生〉,將為讀者剖析傳統小吃的誕生,一揭麻粩製作的過程。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裹上米香的“米粩”,因結婚需用會沾上少許的紅色米香增色,代表喜慶幸福。

制一條麻粩耗時5天

麻粩外表樸實簡單,但做法可一點都不馬虎,需要耗時5天的時間才能製出一條麻粩,可謂慢工出細活。大喜餅家(MM Success Enterprise)東主林翠瑩(42歲)接受《大霹靂》社區報訪問時指出,製作麻粩的首要步驟,是把糯米加上芋頭攙和製成“粿幹”。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外層裹滿黑芝麻的“黑麻粩”。

她說,先把糯米蒸熟,才與芋頭一起放入絞碎機裡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後碾壓成平片狀,曬上一天後就可切成小長條狀,否則會感覺黏膩。

“剪完後的長條,還必須曬至完全乾透,才可進行油炸的程序,只是“粿幹”的製造過程就需要約4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放涼後的米粿仔,倒入麥芽糖漿裡進入沾糖工序。

油炸讓米粿仔膨脹松又香

粿幹經過油炸的程序後,就會膨脹成鬆鬆軟軟的“米粿仔”,也就是麻粩的內層。不過,要做出好吃的米粿仔可不簡單,不只步驟繁瑣,油炸的過程要讓米粿仔膨脹得又松又香,時間跟溫度都要仔細留意,非常考驗製作者的經驗與功力。

只見林翠瑩與員工二人,一人站在冷油鍋前,另一人則站在熱油鍋前,為油炸過程做好萬全準備。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林翠瑩(右)與員工兩人,各別站在冷熱油鍋前,掌握好油溫炸出完美的米粿仔。

林翠瑩說,油炸粿幹需用冷熱油交叉法,先把粿幹放進冷油裡讓它滲透,再慢慢加入熱油,如此才能迅速而均勻地膨脹成型。

“成型的‘米粿仔’需再轉入熱油鍋裡再油炸一會兒,此舉旨在讓它定型保持酥脆,避免其放涼後回軟。”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把粿幹放進冷油裡,讓它慢慢滲透。

她披露,食油僅使用一次而已,已使用的油會轉賣給收購食油的人士;故每油炸一次都會換上新的食油,避免加速“米粿仔”出現酸敗(臭油味)的現象,從而影響麻粩的味道。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在熱油不斷加溫下,粿幹漸漸膨脹成“米粿仔”。

“米粿仔”內需呈蓬鬆雪花狀

她表示,“米粿仔”內裡需呈蓬鬆雪花狀,猶如雪花般飄飄的碎渣,如此才會酥脆鬆軟,使麻粩的口感更佳。

“有些人以為是受潮變軟(漏風),其實不是,它是先酥後脆,咬下去會有清脆的‘咔呲’聲響;只有用芋頭和糯米制作出來的粿幹,才能顯露此雪花的軟綿。”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工人在芝麻堆中來回滾動,確保每一根米粿仔皆裹滿芝麻。

沾上麥芽糖漿裹上白芝麻完成

油炸後撈出放涼的“米粿仔”,接下來就需沾上一層黏黏的麥芽糖漿,再裹上白芝麻方才大功告成,一根根帶著濃郁芝麻香的千年零食“麻粩”即呈現在眼前。

林翠瑩表示,糖漿用白糖、麥芽及水熬製濃稠的掛旗狀即可,過程中需不停攪拌以免焦底。

她說,至於芝麻則需要反覆清洗3至4輪,以清除殘留在芝麻上的雜質或沙子,同時也能增添翻炒後的芝麻清香;清洗完畢後的芝麻接著倒入機器內,等約2小時翻炒至金黃。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沾糖後的米粿仔,已可裹上白芝麻外衣。

“芝麻和糖漿準備就緒後,就可以拿米粿仔進行粘糖工序,再裹上白芝麻,從蒸、曬、炸至粘糖歷時5天的“麻粩”總算製作完畢,每一次可做200至300公斤不等。”

她透露,外層裹上芝麻就是名副其實的“麻粩”,若裹滿米香則為“米粩”等,目前生產的口味有白芝麻、黑芝麻及米香;未來還會推出全新口味,包括沾上噴香花生的“花生麻粩”和外裹糯米粉的“雪棗”,讓顧客可以依喜好選擇不同的創意吃法。

“如果顧客有特別需要,混合黑白芝麻的麻粩、或要短小版的麻粩也可以製作,視顧客要求而定。”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用白糖、麥芽及水熬製糖漿至掛旗效果,過程中需不停攪拌以免焦底。

林翠瑩:非每日製作看訂單

林翠瑩表示,麻粩並非每日製作,主要看接獲的訂單,因其沒有門市全靠批發到全馬各地的土產店銷售,包括怡保、馬六甲、柔佛、吉隆坡等地區;除了麻粩,她也有手工製作的花生糖、芝麻糖等產品。

“通常在婚嫁旺季(8月、12月)或學校假期,銷售量會較好,至於淡季則屬農曆新年後的兩個月內,屆時就會少做一些產品。”

她說,麻粩一般可存放半年左右,當然越新鮮肯定越好吃,為了不影響麻粩酥脆的口感,建議開封后還是儘快吃完。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粘糖與裹外層兩個過程同時進行,需要三人合力完成。

母親傳授秘方

林翠瑩透露,她從2004年起開始自制麻粩售賣至今,製作秘方由母親丘佩霞(80歲)那裡學得。

她說,母親以前向來喜歡研究手工餅乾,在製作方面亦很有經驗,為了幫補家計,從花生糖開始做起,漸漸再研發製出芝麻糖、麻粩等傳統小吃;爾後母親把獨門秘方傳授予她,可說那一條手工金黃麻粩,不僅古早味濃厚,更是二代人的共同回憶。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米粿仔內裡呈蓬鬆雪花狀,麻粩才會酥脆鬆軟。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用糯米和芋頭混合而成的“粿幹”,先碾壓成平片狀再切成小長條。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芝麻需要反覆清洗3至4次,以清除殘留在芝麻上的雜質或沙子,然後倒入機器內,等約2小時翻炒至金黃。
/它的诞生/霹:6月5日见报/封底主文 麻粩
攪拌均勻的糯米和芋頭碾壓成平片狀,曬滿一天後就可切成小長條狀。(林翠瑩提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