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常見的食品,你知道豆腐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原來,每一塊豆腐的誕生過程,都充滿了匠心和耐心。
在這一期的〈它的誕生〉中,我們將一起揭開豆腐誕生的面紗吧!
ADVERTISEMENT
在客似雲來的怡保九洞大街新雲茶室裡,茶室店前是面檔,後面則是製作豆腐的廚房地帶,在製作豆腐的過程中,偶爾會傳來陣陣撲鼻的豆香,讓人可以感受到一股古早風味,由師傅精心製作出香滑細嫩的客家豆腐,入口即化。
羅錦發:羅家豆腐到第三代
該茶室東主羅錦發(54歲)透露,羅家的豆腐已經來到第三代了,從他的爺爺開始做起,過後由父親繼承,他於1996年接手製作豆腐,轉眼已經28年了。
他說,他每個星期會製作3次豆腐,製作好的豆腐可保存3至4天,他是以半傳統和半機械的方式製作豆腐。
過程分“三場”考耐力
他透露,製作豆腐過程繁瑣,也頗考耐力,過程分為“上半場”、“下半場”和“半夜場”,從開始浸泡黃豆至做好,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2個小時。
羅錦發用特製的磨豆機器攪拌黃豆和搾取豆漿,過後用木材燒火的傳統方式來煮好豆漿,接著再製成豆腐,豆腐帶有微微的煙薰味,多一股與眾不同的古早味。
每次研磨30公斤優質黃豆
他表示,每次他會研磨約30公斤優質黃豆,這些黃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其中加拿大黃豆更被譽為“豆王”。
他透露,採用石磨設計的機器來研磨黃豆,才會磨出豆子的獨特香氣,店內的機器已使用了四十多年。
在廚房內,可以看見羅錦發使用的灶頭已留下歲月的痕跡,原來這是用泥水製作的。他使用廢棄的棧板生火,即使在下雨天,他依然能用柴火燒製豆腐,順利進行製作,並強調每個製作過程必須按部就班,不能操之過急。
當他磨好黃豆後,會加入熱水混入和進行隔渣,熱水的加入量完全依靠他的經驗和目測,他能準確拿捏所需的水分,保證豆漿的濃稠度,使豆腐更加濃香。
堅持燒柴火煮豆漿
在接受採訪期間,我們在一旁見證豆腐的製作過程,而羅錦發不斷地說:“這裡太熱了,怕你們忍受不了熱度和煙火氣。”只見他在完成隔渣工序後,就用猛火煮豆漿,煮沸時溫度會超過200度。
他指出,用柴火來煮豆漿,煙味會融入豆漿,讓豆腐有了一種獨特的古早煙味,一些顧客會特別喜歡這種獨特的風味。
他表示,在煮好的豆漿中加入石膏粉,攪拌均勻,靜置約一個小時,讓豆漿凝固成豆腐花,然後再將凝固後的豆腐花倒入鋪有紗布的壓制模具中,覆蓋紗布後用重物壓制約一個小時,使豆腐成型並去除多餘的水分。
“將壓制成型的豆腐取出,放入鹽水中浸泡。鹽水可以增加豆腐的風味,並有助於延長保存時間。製作完成的豆腐可以在冰箱中保存3至4天。”
他說,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衛生,避免異物掉入豆漿中,否則會影響豆腐的品質,因為如果在製作過程中出現失誤,可能會影響豆腐的成品質量。
“豆腐再製成客家釀豆腐,釀入鮫魚、豬肉碎等,並分為油炸豆腐和白豆腐,並放在面檔裡賣。”
來自制作豆腐世家的羅錦發透露,當年外公也是以製作豆腐為生,母親傳授了他許多製作豆腐的知識,讓他獲益匪淺。然而,他坦言,年輕人不願學習這門傳統技藝,因為過程真的太辛苦了。
而他堅持用心傳承並堅持傳統柴火製作豆腐的手藝,默默地守護著這份家傳的傳統古早味和豆腐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