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廣籍華人集中的地區,都可尋獲“廣式餅點”的身影。早期,由於生計原因,許多廣東人下南洋謀生,大批移民湧入我國,這些廣籍華人不僅帶來了語言、風俗,還帶來了家鄉的飲食習慣和點心製作手藝,在當地開設餅鋪,製作和銷售傳統的廣式餅點,其中就有廣東四大名餅之一,即“雞仔餅”。
ADVERTISEMENT
相信大家吃雞仔餅的時候會疑惑,為何雞仔餅裡面沒有雞,卻依舊得名“雞仔”?
賣餅多年的金寶遊記酒樓東主遊漢華指出,雞仔餅的名字頗具趣味,據說在清朝咸豐年間,由成珠樓主伍紫垣的婢女“小鳳”創制而得名,初叫“小鳳餅”,又因“鳳”與“雞”有聯繫,於是後來就有“雞仔餅”的俗稱。
製作過程分餡料餅皮2部分
擁有30年做餅經驗的師傅卓亞添表示,雞仔餅的製作過程分為餡料和餅皮兩個部分,兩者的巧妙結合,才促成雞仔餅“色、香、味”俱全。
首先來看餡料。餡料的材料包括雞蛋、糖、鹽、芝麻、五香粉、白奶油、蒜米、南乳、低筋麵粉以及冬瓜粒,用攪拌器將這些材料攪拌均勻。
“芝麻、五香粉及蒜米的結合帶來了獨特的香氣,冬瓜條增添甜味,豐富整個餅的口感層次,南乳的加入則讓餡料略帶鹹味。”
他表示,製作餅皮相對簡單,使用了水、白奶油、牛油、雞蛋、糖和低筋麵粉,將這些材料混合攪拌,直至形成表面光滑無裂痕的麵糰。
他指出,好的麵糰不僅要光滑,還要具備適當的韌性,這樣才能在包餡過程中輕鬆扞開、包裹住內餡,而不破裂。
“麵糰弄好後,切出一小塊麵糰扞成長條狀,再切成均勻的小塊,再用扞麵杖扞平成薄片,就要開始包餡料了。”
包餡料需把控力道手感
他說,包餡料的時候需要把控力道及手感,將扞好的麵皮平鋪在手掌心,在中央放入適量餡料,像包餃子一樣將餡料完全包裹住,最後在輕輕按壓麵皮邊緣,以免餡料外漏。
將包好的雞仔餅整齊地擺放在烤盤上,輕輕壓扁使餅皮與餡料較平整,再刷上一層蛋液再放入烤箱,以攝氏200度烘烤約30分鐘,中途再刷上一層蛋液,使表面烤至金黃、香氣四溢。
剛出爐的雞仔餅香氣四溢,餅皮有著一層微微的亮澤。趁熱品嚐雞仔餅,入口就感受到餅皮的酥脆香氣,內餡甜中帶鹹,香味層層疊疊十分豐富,正適合配上一杯熱茶,這樣一口一口品味,也是一種地道的廣式飲茶享受。
減去豬肉餡 延長保存時間
比起傳統的雞仔餅,遊記酒樓的版本稍作改良,幾年前就去掉餡料中的豬肉,以符合更多顧客的口味需求,延長了餅點的保存時間。
卓亞添表示,傳統的雞仔餅中豬肉若把控不好,餅點就容易溢油,會有一股臭油味,去掉豬肉的雞仔餅吃起來不會過於肥膩,且市面上不少雞仔餅也減去了豬肉餡。
“有時候,人們吃雞仔餅,吃的不是味道,而是回憶,那一口甜中帶微微鹹,互相交織的滋味,也承載著人們對過去的懷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