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社区学校

|
发布: 4:12pm 10/11/2024

張觀嬌:中五生應續深造 勿未畢業就輟學

张观娇呼吁本地同学 勿中五未毕业就辍学
張觀嬌與理事及嘉賓們一同進行切蛋糕儀式。左四起為梁肇乾、許顯儒、黃秀萍、黃添發和葉非比;右三起為周振華、劉志雄、陳翊詮和關和貴。(馬曉娟攝)

(怡保10日訊)霹靂留臺同學會會長張觀嬌呼籲一些本地的學生勿中五未畢業就輟學,應該到適合他們的地方繼續深造,而臺灣的海青班(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就好像是為馬來西亞某些學生“量身訂做”。

臺海青班續深造選擇

ADVERTISEMENT

她說,海青班當初開的班有海洋航海、國際貿易、紡織、會計企業、營運管理、機械等專科,至今就多了服務行業。

“10月份開始有大學先修班,明年2月開學,目前海青班有2年制。”

她昨晚在該會所主辦的59週年“文華之夜”晚宴上致詞時說,除了推動教育,該會也關注政經文教,希望大家給身邊親友鼓勵,鼓勵孩子不要放棄,臺灣海青班是其中一個選擇。

她希望大家能一年一度共聚言歡,友誼長青,這也是當初創會的目的。目前廣邀社會賢達、社團、鄉團、花團、商團、友會、師長們相聚一堂,相互交流促進情誼,希望華團們能為社會國家出棉力。

黃添發:鼓勵國中華中學子留臺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副會長黃添發說,在未來兩年,留臺聯總的工作將圍繞三大主軸展開。

“首先,我們將推動‘留臺搭橋,共享藍天’計劃,把臺灣優質的高等教育資訊帶到郊區與偏遠地區。除了熟悉的獨立中學生,我們也將開放更多國中、華中乃至其他族群的學子,讓他們也有機會了解並前往臺灣深造。”

他說,其次,將進一步年輕化組織。該會深信,青年是寶貴資產,是同學會及校友會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在過去十年間,有超過4500名馬來西亞學子赴臺深造,他們畢業歸國後參與留臺組織的比例仍不高。

“因此,在未來雨年內,青年團將成為重點培養的對象。我們將在組織內舉辦適合年輕人的活動,涵蓋經濟、政治、文化與教育等主題,希望年輕的留臺人能夠與社會上的其他青年團體交流聯誼,拓展人脈,提升自我,攜手為華社的未來奠定基礎。”

他說,從1950年代至今,留臺人已歷經70餘年,擁有深厚的歷史和多達10萬的校友網絡,各領域皆可見留臺人的身影。該會深信,留臺人將在“昌明馬來西亞”的進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张观娇呼吁本地同学 勿中五未毕业就辍学
葉非比(左)贈送服務感謝狀予張觀嬌。(馬曉娟攝)

葉非比:臺提供各項獎學金

駐馬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葉非比說,臺灣教育品質優良,深受全球肯定,與馬來西亞地理距離相近、學費合理、風土民情相似,均富含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許多華團、留臺人對臺灣亦有深厚的情誼,是馬國學子升學的最佳選擇。

“為鼓勵馬來西亞學生前往臺灣就學,臺灣政府各部會包含僑委會、教育部等,皆提供各項獎學金機會,包含僑委會去年開始提供‘頂尖及傑出僑生獎學金’,第1屆全球總計135人獲獎,馬來西亞佔了24位,相當於17.7%。

她說,今年是第2屆,全球總計192人獲得獎學金,馬來西亞有52人獲得,相當於 27.08%,其中霹靂有1位獲得頂尖僑生獎學金、1位獲得傑出僑生獎學金的同學,2位都是來自霹靂育才獨中的同學,顯示霹靂是個人才輩出的好地方。

海青班30日截止報名

她表示,明年這項獎學金將繼續辦理,簡章資訊將公告於辦事處網站,希望各位鼓勵成績優秀的學弟妹申請。

她指出,海青班還在報名階段,11月30日截止,而四年制產學合作學士班在11月1日開放報名,到明年的3月31日截止,這些專班都是臺灣給予馬國同學升學的方向與選擇。

张观娇呼吁本地同学 勿中五未毕业就辍学
張觀嬌(左四)贈送水果籃予黃添發(右四),左起為許顯儒、梁肇乾和黃秀萍;右起為周振華、劉志雄及陳翊詮。(馬曉娟攝)

霹靂中華大會堂主席拿督關和貴說,在我國留臺同學會的努力之下,我國才能邁向到臺灣留學的旅程碑。

他說,留臺人回來大馬後,在大馬創業,大馬的經濟,即中小型企業,若沒有留臺人的貢獻,國家也沒有那麼進步。

“除了文化教育,他們對國家經濟是功不可沒的。希望大家本著為了教育民族大家應該自強不息,為了國家團結和下一代,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付出,打造更好的大馬。”

當天大會也進行歌唱環節、切蛋糕和敬酒儀式等。出席者包括霹靂留學臺灣同學會顧問許顯儒、梁肇乾、陳翊詮、劉志雄及周振華和工委會主席兼第一副會長黃秀萍。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