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偶尔有机会接触到外界或学生稿件,近几年来发现,出现了一些疑似AI人工智能生成的稿件。
这些稿件通常不难发现端倪,一般上都是各种官腔,就是表面看似流畅通顺,但细读后就知道是“说了等于没说”、内容空洞的公式化句子,抑或欠缺本体经验和明确立场,反复读几遍,都觉得句子没问题,但到底要表达些什么?还有一些用字偏书面化,并不晦涩难懂,但一般不常用到,特别是若你对撰稿者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其背景或撰写习惯,更能知道他是否会写出这些偏学术性、论文式的“非人性化”字词。
ADVERTISEMENT
人工智能撰稿并非不能,但一些情况会要求亲身书写,或至少亲身书写成分居多。若用人工智能生成一些参考资料为辅,自己论述为主,人工自写参半,是没问题的,但可能恰好遇上的撰写者都是懒于自己写稿,或态度敷衍想搪塞过去,所以即使也有加入自写元素,但和AI生成部分泾渭分明,一眼就看出哪里是人类文字、哪里是人工智能,完全没综合贯通。
现今网上也有许多AI检测工具,当然准确度并非百分之百,但可多方检测。曾试过把一篇100%自写文章,和一篇疑似AI自写参半文章,丢到同样的5个检测器里评估。自写文章在4个检测器中都被笃定检测出是人类文字,只有1个检测器称可能是半人类半AI;至于疑点重重的那篇文章,则被5个检测器一律异口同声称是AI文字或半AI半人类文字。可见若多方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参考性。
AI生成固然方便,不过对严格要求阅读体验的情况来说,也如许多人说的一样,依然欠缺“温度”。
年轻时读小说都不大爱看序,总觉得要看的主体就是后面的小说内容,读序一来可能剧透,二来何必知道他人评价或介绍,读后感是自己的;但随着年龄渐长,思维和习惯都有了改变,看书也会先看序。之前看的一本书,序邀得学者王德威撰写,看了后真有如沐春风之感——从来不知序可以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引经据典之余,也不会有文绉绉或抛书包之感,与句子情境非常贴切,即使没听过这些经典或不知其出处,也很有动力去一查究竟,结果竟觉得这篇序文比后面的小说本体更吸引,读后回味无穷。
这就是经过淬炼的人类文字与AI的分别。AI也可说是“集大成”,吸收了浩瀚的信息,却在输出方面仍未做到温度写作,所以看AI的文章,可能会让你赞叹,却不能让你共情。在不适合的时候惯用AI写作的人,或许要多看看人类文字,体验一下受到激荡之感。AI文字非人书写,但你不能也沦为“非人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