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时事焦点

|

大霹雳焦点

发布: 6:36pm 21/02/2025

放生

蛇类

放生

蛇类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报道:陈咏琪
摄影:刘剑英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曾正尉指出,蛇抬头是攻击前的警告信号,惟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多数攻击行为是因为人类的挑衅,才引发的防御反应。

(怡保21日讯)在一片静谧的森林边缘,有一个人10年来做着捕蛇、救蛇、的工作,将它们放归大自然。

他因对研究与保育的热忱而广为人知,经常有人请他协助捉蛇,他也会辅助消拯队处理闯入民宅的蛇,久而久之,成为人们口中的“Snake Man”。

ADVERTISEMENT

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态关系,激发了曾正尉持续投身于蛇类研究与保育事业。随着时代变迁与城市迅速开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和侵占,使它们流落至城市区域。

面对这一挑战,曾正尉将安全捕捉蛇类,并把它们释放至适合的自然环境,视为自己的使命,为维护生态平衡献力。

曾正尉接受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指出,他从未将自己视为英雄,只是把保护蛇类视为一份责任。

他说,他不刻意去捕蛇,大部分蛇是因为误入居民区被捕,而他的工作只是将它们带回适合的栖息地。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与女儿生肖同属蛇的曾正尉,尽管女儿年幼却丝毫不畏惧与蛇接触,与蛇之间似乎有微妙的感情。(曾正尉提供)

“抓到的蛇,我会暂时养殖一段时间,待它们生长到合适的程度,再找合适的地点与时间放生。”

他透露,大蛇通常会在一到两周内放生,尤其是毒蛇和蟒蛇,因它们如果长时间待在袋子或狭小空间,可能会抑郁甚至死亡;小蛇则会等它们再长大一些后放生,以避免因为体型过小而难以在野外生存。

在他眼中,蛇并非敌人,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守护者。

他表示,许多人不了解蛇的价值,甚至因害怕而试图消灭它们,但蛇是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通过捕食老鼠和其他小型动物,帮助控制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

他说,捕蛇和放蛇不仅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更是为了保护整个生态系统;蛇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捕食性动物,如果它们的数量剧减,另一些物种的数量就会过多,这样会扰乱生态平衡。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曾正尉慎重挑选适宜放生的地点,力求提高蛇的存活率,图为他小心翼翼地把蓝鞭蛇放回树上。

曾正尉表示,不少人发现蛇将它捕捉后随意丢到其他地方。其实,将蛇安全回放到适合的自然环境是一门专业学问,需要充分了解蛇类的习性和生态环境。

“放生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扔了就行。选择放生地点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蛇的习性、生态需求和食物来源。”

“不是所有山芭都适合放生,比如蟒蛇的嗅觉范围可达5公里,它能感知5公里内的禽畜,如果放生地点附近有农场,蟒蛇可能会到农场捕食,最终还是难逃被人杀害的命运。”

他说,曾经有一次,他将一条眼镜王蛇(King Cobra)放生在拱桥附近,结果因选址不当,蛇最终被当地人打死;这次教训让他更加慎重,后来他选择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深山谷和森林保护区进行放生。

他说,找到适宜的放生地点,例如深谷,蛇的生存率可达到80%以上,因为山里的蛇能够依靠雨水生存,并以小昆虫、蜥蜴和甲虫等为食。

他笑言,把蛇放生也算是一项爬山体力活,因为需要深入山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放生;偶尔遇到大雨,山路湿滑,还得提防土崩的风险。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众多蛇类中,唯独眼镜王蛇让曾正尉感到心跳加速,这条体长达18尺的眼镜王蛇是他于去年放生的蛇之一。(曾正尉提供)

曾正尉披露,捕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毒蛇如眼镜蛇,以及蟒蛇,每次捕捉都需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他说,毒蛇如眼镜王蛇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一旦被激怒,它们可能会持续追击猎物,并表示曾经在低估蛇的攻击距离时被咬,险些酿成严重后果。

“处理蛇时,我会用蛇钩或专用袋子,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也能避免伤及它们,导致它们死亡。”

他说,许多人问他抓蛇时是否会感到害怕,他坦言确实会有恐惧,但通过对蛇类行为的深入了解,他学会了如何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从而将危险降到最低,确保自己和蛇都安全。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每次把蛇放生之前,曾正尉都会录下视频,记录它们重归大自然怀抱的过程。

曾正尉说,选择把蛇放生,除了让他们回归到原来的栖息地,也是为了教育,以及保护蛇类,确保下一代还有机会见到,避免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他指出,马来西亚有超过200种蛇类,他已接触过40至50种,每捉到一种蛇,在放生前都会对照书籍,了解蛇的特性、测量蛇的体积,也会收下蛇换下的皮,收集和记录资料,以便教育和向人分享知识。

“有些蛇到目前为止我依然没见过,这可能是濒临绝种的问题,比如飞蛇有三个种类,其中两个种类已很少见到,反之剩下的种类则越来越多。”

他说,马来西亚在抗蛇毒血清的研发和储备方面仍有不足,目前缺乏专人和机构系统化处理蛇毒。

他说,生产抗毒血清需要从不同蛇种提取毒液并妥善储存,未来希望有更多机构特别是非政府组织投入相关工作。

“许多被蛇咬伤的患者因无法辨别蛇种,导致医生误用抗毒血清,可能引发抗药性甚至危及生命。”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曾正尉在过去10年已捕捉并放生上百条蛇,为了保护蛇类及推动蛇毒血清的研发,将继续这份使命。(曾正尉提供)

曾正尉表示,在10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捕捉并放生了上百条蛇,其中包括许多毒蛇。

他说,抓到最多的蛇是网纹蟒(Reticulated Python)、第二是金花蛇(Golden Tree Snake)、第三则是狼蛇(Wolf Snake),接下来还有眼镜蛇(Cobra)。

“每次放生前,我都会检查蛇身上是否有寄生虫或跳蚤,会先帮它们清理干净,因为蛇身上有很多跳蚤,它们没有手脚自行清理。”

他表示,这10年来,发现许多蛇似乎总是出现在特定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或端午节,他将这些称为“巧合”,但也感叹蛇的灵性。

他说,一般上是选择大日子或节日(如农历初一、农历十五、端午节等)进行放生,有时会收到人们捐款来支持放生行动,认为放生是一种善举。

“有些人甚至会捐钱请我放生蛇,祈求好运和平安。虽然我不刻意宣传这些,但我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大家都希望做一些善事。”

尽管这项工作危机四伏,但他始终尽力避免风险,坚持用科学和专业的方式与蛇打交道;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人与自然的共存做出贡献。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曾正尉会把蛇养到合适的体型后再放生,让它们在森林中得以生存。图中的白环蛇(Common Wolf Snake)无毒,主要以壁虎等蜥蜴或青蛙为食。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蓝鞭蛇(Oriental Whip Snake)被放生到树上时,它迅速向树枝攀爬,凭借与树木相近的体色,隐藏在枝叶间,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它的踪迹。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徒手抓蛇需要专业技巧,必须牢牢抓住蛇头靠近颈部的位置,可以防止它回头,避免被咬伤。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喷毒眼镜蛇”(Spitting Cobra)是一种罕见的蛇类,曾正尉指这是其20年来首次捕捉到它。
曾正尉视护蛇和生态为使命 捕蛇救蛇放生回大自然
为了安全运输,把蛇装进瓶子里,抵达放生地点后才把蛇拿出来放生。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