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研究院(MARDI)生物技术与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莫哈末扎哈里阿末指出,根据研究中心从5000种进口白米样本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发现,近50%混入了本地白米。
有关公布让人傻眼,因为一直以来都无人告知真相,而水落石出后,政府却没有付诸于行动,包括对涉及到商家采取行动。
ADVERTISEMENT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说,将本地白米和进口白米混合的行为已持续超过50年,但在1994年稻米和白米监督法令下,目前尚未有明确法律条文可用于起诉该行为。
若然如此,消费者可以做什么?本地米和进口米的外表有区别吗?暂时还未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区分本地米和进口米。
本地米和进口米一样是可吃下肚的粮食,只要不影响口感和符合食品卫生和营养,混合在一起也无所谓,问题就在于,这摆明是欺骗,说是进口米,原来含有本地米,让国人买不到津贴的本地米,却必须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鱼目混珠的“进口米”。
根据本地米行动综合特别工作队(Op BPT),本地白米供应短缺的原因,是因稻米收购价格结构、白米生产成本和本地白米顶价。
本地米的价格自2008年起被限制在每公斤2令吉60仙后,已有15年未调整该价格,若价格是导致本地米短缺的原因,看来政府需要对米价做出调整,因为若不调整价格,本地米不能堂而皇之地售卖。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长拿督斯里末沙布最近说,基于气候转变的因素,我国稻米产量从71%变成56%,因此我国将会增加对赖柬埔寨白米的进口。
柬埔寨所生产的白米是我国的五倍,还可以出口至他国,反之我国却无法守住自己的产量和自供自足。
看来我国在农业研究发展方面有待加强,增加稻米产量,同时也应该更积极解决稻米公司垄断市场的问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