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宝13日讯)拉曼大学(优大)第40届毕业典礼于今日落下帷幕,最后场次共633名毕业生披上毕业袍,戴上四方帽,在亲朋好友的祝福见证下,步上舞台领取包含数年努力心血的毕业证书。
尤芳达:鼓励“活到老,学到老”
优大校长拿督尤芳达指出,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及5G等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新各行各业,并创造着全新的职业机会,在这等浪潮下,想要成功则取决于个人适应、学习与成长的能力。
ADVERTISEMENT
“未来所需的不止是技术专长,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职场中,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管控情绪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我鼓励大家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培养成长型思维,并以同理心看待世界,唯有如此,你们才能在这个充满创新与无限可能的时代中茁壮成长。”
他表示,早在2009年起,该校已把软技能视为学生修习的必要项目范畴,该校推出软技能开发课程,用以认证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力、团队精神、批判性、创造力、问题处理能力及数字素养等方面的程度。
他说,截自2024年,约有86%的在校学生已注册并参与此课程,而自2021年至今,已有超过1万5169名学生参与提升学生软技能、同理心及社会关怀意识的优大关爱计划,且参与人数每学期都在持续增长。

吴逸平:勇敢走出舒适圈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会长拿督吴逸平指出,终身学习是在这个充满变动的世界中茁壮成长的关键,并引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如果你不能牵着变化的手前行,变化就会掐住你的喉咙。”,只有勇敢走出舒适圈,保持对新观念的开放态度,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并推动事业的发展。
他表示,自己从青年团成员步上总会长一职,一路走来的经历与挑战,塑造了他的性格,培养了坚韧的意志,让他为社区与国家的发展贡献,并建立宝贵人脉网络。
“许多优大校友,包括管理层成员,正积极参与中华总商会的各项工作与倡议。对于有志创业,或准备加入家族企业的同学们,我非常鼓励你们积极联系中华总商会的青年企业家委员会(YEC),通过YEC,你们将获得提升技能、拓展视野的机会,并培养有益于长远发展的创业精神。”
其他出席嘉宾包括教育基金会主席丹斯里石清霖、理事会成员兼优大医院理事会主席丹斯里蔡贤德、理事会成员丹斯理黄家泉及丘宏义。
黄茹筠:拟累积经验再考虑是否进修
毕业于工商行政学士(荣誉学位)医疗保健管理系的黄茹筠(23岁)指出,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未来有不断扩展的趋势,因此选择就读该科系,相信所学内容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回忆求学时的挑战,她表示,科系人数较少,刚从大学预科班升上本科时,必须重新认识新同学,适应不同的合作伙伴,只能抱着尝试的心态合作,虽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但最终顺利克服困难。
她透露,目前在一间老人护理机构担任管理职务,求学所学知识也顺利应用在工作上,她计划先累积数年实务经验,再考虑是否继续进修。

林宇航:计划往公共政策方向深造
公共行政科系毕业生林宇航(22岁)表示,他从小就有阅读新闻的习惯,并且关注政治时事,因而启发了对公共服务与政策的兴趣,通过课程进一步了解政府的运作机制,并期待有朝一日能为社会贡献力量,以让国家变得更好。
他坦言,公共行政系作为一门新科系,因此缺少借鉴前辈经验的机会,许多时候必须依靠自学并主动寻找资料,但因为学生人数少,他有更多机会与讲师深入交流,获益良多。
林宇航曾担任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的助理,他计划未来往公共政策方向深造,此前希望先进入智库或非政府组织工作,累积实践经验后再继续学业,相信这样的历练有助于自己未来的研究与发展。

陈欧文:考虑报读AI工程师相关课程
获得数字经济科技-资讯系统学士(荣誉)学位的陈欧文(23岁)说,仅靠课堂理论知识,不足以应付当前企业技术的快速变动,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这个科系比较注重实践,这对未来职业发展更有帮助,与其死记硬背理论,不如多进行实际操作,效果会更显著,在职场上也更快上手。”
他也坦言,所就读的新科系课程设计尚未完全成熟,有时会发生师资短缺的情况,也需要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授课,课程也试过因企业安排变动等外部因素,而被迫延后。
“我计划继续深造,考虑报读人工智能工程师或数据科学相关的课程,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