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亦君令趴趴走】

印象中的巴刹都是充满烟火气,生气勃勃,讨价还价和叫卖声此起彼落,好不热闹,但只有在走进亚亦君令选区内的巴刹,才发现这里的巴刹在年轻人外流后,从以前的热闹变成了今天寥寥无几的摊贩,继续为留下的居民提供他们一日所需。
ADVERTISEMENT
选区内有好几个新村都没有设有巴刹,居民所谓的巴刹,即是在特定的地方会有数个摊贩摆摊,为居民提供方便。当然,为了满足居民采购的便利,外来的流动小贩也会到来停留,甚至每个星期或每个月,村子里便设有市集,解决居民外出采买的问题。
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记者在走访亚亦君令选区的巴刹时,热情的居民还告诉我们,由于桂花村和冷甲距离亚亦君令新村不远,所以亚亦君令的村民有时候会开车到附近这些规模更大的巴刹去采买。他们会在采买的同时,也顺便携伴一起去喝茶吃早餐,当作是一场“小旅行”。

每周二市集 满足采购便利
虽然没有太浓烈的烟火气,但选区内的巴刹却充满人情味,见证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以亚亦君令新村为例,如今只剩下鸡肉档、猪肉档、菜档和杂货在经营。至于每星期二则会出现一场市集,外来的摊贩会到来摆摊,补给了居民的需求。而且,平日里,流动猪肉贩也会在巴刹附近出现。
贩商与消费人之间维持著一定的关系,由于都是熟悉的脸孔,所以彼此熟络,不时话家常。居民在住家范围以小规模栽种的蔬菜,也都会拿到巴刹的摊贩那里,拜托贩商代为售卖。
不过,想要走访亚亦君令选区内的巴刹、体验巴刹文化时,请务必要提早。由于新村民风淳朴、作息也规律,所以要是在上午9时30分之后才想起到巴刹走一圈,那你看到的可能就是摊贩正在或已经结束营业的画面。

吕秀明:盼改善巴刹环境引客来
亚亦君令新村居民和小贩回顾说,其实80年代的亚亦君令新村巴刹曾经很热闹,消费人排队付款是常有的事情。15年前从新加坡回流,接手家里摊贩生意的鸡肉贩吕秀明(54岁)指出,小时候的她也曾经在巴刹里帮忙,那时候的热闹情况,还包括摊贩之间会出现竞争,彼此会去争夺更好的摊位,以招揽更多的生意。当时,附近一带新村的居民,也都会到来亚亦君令新村采买。
“如今市场淡静,原因包括居民在外活动时会顺便采买回来,而且,在家煮食的居民也逐渐少了。”
不过,对于她来说,亚亦君令新村巴刹是一个有感情的地方,因此,她希望亚亦君令新村巴刹的环境今后能够获得改善,继而吸引更多的消费人到来,恢复以往的热闹情景。
她说,每天从清晨6时30分至8时30分,是亚亦君令新村巴刹的高峰时段,前来采买的消费人较多。

陆志:9时过后 没人来了
今年85岁的陆志,是在8年前姐姐中风后,接手姐姐留下来的杂货摊。平日里,太太和女儿都会到巴刹来协助他。他指出,由于每个星期二,巴刹外设有早市,所以前来巴刹的消费人便会比较多,附近的新村,比如万岭和打巴律的居民也都会到来采买。
他说,一般上,早上7时许至8时许,是消费人比较多时候,到了9时过后,则没人到来了。
“居民家里种有的一些蔬菜,都会拿到这里代卖,而且,蔬菜种类常常不一样。有时候会有树仔菜、艾草、蕹菜、苋菜。”

黄坤:在猪肉摊打拼60年
猪肉贩黄坤(75岁)同样是亚亦君令新村的居民,他在猪肉摊打拼已经有60年。他回忆起以往的热闹和目前的淡静时说,早年每户人家的孩子都留在村子里,没有外流,反之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工作,所以村子里人口少了,巴刹里的消费人也少。

胡福明:与民建立一定感情
人称“猪肉仔”的流动小贩胡福明(58岁)指出,他从18岁便开始开著小罗里到处兜售猪肉,亚亦君令新村是其中一个他会到来的新村。由于与居民间常常会碰上,渐渐地也就熟络了,大家都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