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充满电子产品的时代,现代孩童的世界似乎离不开手机及平板。当问起正值小学年级的小朋友:“你有想过以前的小孩没有手机,他们都玩些什么吗?”,只见他们想了想,歪着脑袋回答:“抓迷藏、鬼抓人、打打球、荡秋千,没有手机好像很无聊。”
ADVERTISEMENT
走进亚亦君令新村的一间茶室,问一群正在喝茶聊天的村民有关童年之事,皆感叹:“现在的小孩只会玩手机,哪像我们小时候,生活虽然苦,但童年可比他们有趣多了。”

聊起童年,大家仿佛时光倒流,眼底闪烁着丝丝光亮,道出那个属于亚亦君令人,质朴又鲜活的童年趣事。
与现在遍地的油棕园不同,亚亦君令新村早期的经济命脉是橡胶,不少家庭靠割胶谋生,孩子也跟着父母,戴上头灯,手持胶刀,走进胶林,学着割胶,换取零用钱,这也是许多亚亦君令人的童年写照。

“凌晨时分,气温低,湿度高,胶汁流得快,若早上才去割,胶乳半杯都不到。”
村民锺仁基(63岁)特地骑上摩托车,载记者到亚亦君令新村仅剩的一个小橡胶园地,实地体验那段“割胶童年”。拔掉残留的胶线,用锋利的弯刀小心翼翼地沿着树身划开一道浅痕,切勿割太深,以免伤及树身,乳白色的胶汁顺着斜切割口慢慢滴落入胶杯,待隔日便可收获一杯满满的胶乳。
检橡胶果当玩具
辛苦之余,大自然总不吝啬回馈童趣。每年的七至八月,橡胶种子爆裂,掉落在地的橡胶果成了胶园孩子的玩具,看谁的橡胶果硬,将一颗橡胶果放在地上,再拿一颗橡胶果抵在上面,一拳下去,看谁的橡胶果先破掉,剩下最多橡胶果的为赢家,只是一个简单无奇的比拼游戏,足以让孩子们沉浸一整个下午。

在酷热难耐的日子,孩子们最爱的去处就是张进河。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三五成群的孩子跳入水中,游泳、打水仗、捉小鱼,甚至在河边烤屎蛤,当真快活。然而,现在的河水已呈泛黄浑浊之态,无人再去游泳。

抓豹虎斗架
甘榜男孩的娱乐清单里,绝对少不了“抓豹虎斗架”。现在的孩子听到“豹虎”大多是一头雾水,豹虎是蜘蛛的一种,身形比指甲略小,擅长跳跃而不会结网,是当年孩童盛行的宠物。孩子们捕捉两只豹虎,将它们安置于火柴盒内,等待它们张开双螯,奋力搏斗对战。

女孩们则用捡来的鸡蛋花,绑上橡胶圈,做成一束天然的毽子,接过毽子的双手,也沾满了鸡蛋花的香气。踢着踢着,鸡蛋花便褪去洁白,泛起萎靡的棕色,踢毽子很考验脚部的灵敏度,若同伴间技术了得,毽子便能不停地在彼此脚尖来回传递,不知不觉就会大汗淋漓,甚是过瘾。
每逢中秋,孩子们会用铝罐制成灯笼,提着自家DIY的杰作,与小伙伴们在村里巡游。除了灯笼,煮饭仔更是当年孩童的拿手好戏,泥土插上几根蜡烛后点燃,在两块砖头间放置铁片,点燃一根蜡烛后稍向下倾斜,让蜡油滴入铁片,再往里头丢几片叶子进行“翻炒”,俨然是一名小小厨师。

撩棍子考验反应能力
一长一短的棍子,又有什么好玩的呢?这个游戏叫“撩棍子”,只是简单的两根棍子,便能让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用棍在地上挖出个小洞,把短棍横放,再用长棍撩起,短棍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奔出去,若敌方在短棍跌落地面前用双手接住,撩棍者就出局。还有一种叫“砍鸡头”,将短棍一截放进洞,再用长棍敲露出的一截,再用极快的速度击打短棍,非常考验击棍者的反应能力。

玩“铃lok”也是亚亦君令人的童年之一。“铃lok”在早前是一种木制的陀螺,后来多数用塑料制成,一头大一头小。用拇指把麻绳一端抵在陀身,由下沿着铁钉缠绕而上,再猛力一甩,陀螺就会在地上快速旋转,再快停下之时就会到处“乱奔”,未到最后都不知停向何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机可说是一件奢侈品,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可说是相当“威水”,新村人邻里关系好,因此人们往往会聚集在有电视机的邻居家中观看电视节目,也有小孩存着钱,掏出20仙只为看一场戏,虽然是黑白荧幕,但在当年,这无疑是入夜后最大的娱乐。

潘世培:逢假期租录影带看电视
45岁的潘世培回忆说,小时候家境不错因此家里买得起电视机,每逢假期,爸爸才会租录影带,全家人和邻居会聚在一起看电视,平时都要帮忙割胶、上学,因此当时要看电视节目并不容易。

陈芯仪 王家楷 童年电子味
如今,7岁的陈芯仪和11岁的王家楷,对比上几辈人充满自然的童年,他们放学后的生活则多了一份电子味。最爱的娱乐是看抖音视频、玩手机游戏;空闲时也会和朋友们到游乐场荡秋千、玩跷跷板、滑滑梯、打篮球及羽毛球,也会踩着脚车在村里兜风。
回顾以前的童年,现代小孩的童年生活越来越“电子化”,乡区还保留一些传统的童玩,以及和大自然的接触,然而,大都会的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似乎愈发疏远。
成长在没有电子数字产品的年代,孩童擅长用最简单的方式自娱自乐,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至今让许多人回味无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