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未必是懒惰 孩子拒上学或心理问题



(怡保28日讯)孩子无缘无故不想上学,未必是因为懒惰或不听话,却有可能是面对心理问题,所释放出的求助信号!
ADVERTISEMENT
新山柏迈医院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科顾问医生诺拉希达指出,当孩子不想上学时,常被误解为“单纯不想上学”,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往往源于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接受临床治疗。
“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不想上学。我们深入调查时,常发现背后存在社交焦虑、惊恐发作、学习障碍或创伤等根本性问题。”
她昨天在霹雳州举行的“2025年马来西亚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精神病学会议”上,主讲《解构拒学行为:探寻其根源与心理机制》讲座中表示,该院接获越来越多关于孩子不愿上学的转介个案,这反映出社会对有系统、全面支援与援助方式的迫切需求。
疫后更明显 如无声流行病
她披露,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不愿上学的案例日益增加,发现背后源于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校园霸凌、家庭冲突及抑郁症,并指出不愿上学的问题犹如一种无声的流行病,必须立即采取同理心驱动和整合性的应对策略。
她说,这类问题的根源包括儿童焦虑、同伴的影响如霸凌及学业挑战,并在冠病疫情后更为突出。
“疫情过后,许多学生在重新适应校园生活方面陷入挣扎,他们被陌生的社交环境压得喘不过气来,而这种环境是在过去两年内从未面对过的。线上学习也导致学生对屏幕产生依赖,引发逃避现实的倾向。”
诺拉希达指出,当孩子不愿上学,父母和老师可能会认为孩子懒惰或不听话。但当一个孩子哭泣、抱怨头痛或恳求不上学时,通常是他们在发出求助信号,若被误解为逃课或行为不端,则会延误了及时干预的机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她表示,长时间不上学的孩子将面临严重风险,包括学业退步、社交隔离及心理健康症状的恶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入院治疗。
她呼吁学校、家庭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必须加强合作,在早期阶段提供支持和识别机制,并认为教师应接受培训,加强识别警示信号的能力,而学校也应设有简便的机制或程序,将有需要的学生转介给心理健康专业人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