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 “节哀顺变”未必合适 哀伤情绪应被理解承接




我们习惯在出席丧礼时,对死者家属说:节哀顺变,以此表达安慰与关怀,希望他们抑制悲伤情绪,顺应变故,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然而,马来西亚注册及执证心理辅导师苏丽婷却指出,“节哀顺变”这个词语未必适当,毕竟在面对亲人离世时,一个人是会有难过的情绪,如果在这个时候要他不要去难过,这其实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要丧亲的人节哀,反而是让他好好地走过哀伤的过程。因此,与其说‘节哀顺变’,倒不如回应:Please accept my deepest condolence.(请接受我由衷的哀悼),以便让人感觉他的哀伤是被理解、被看见的。”
ADVERTISEMENT
苏丽婷在受本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指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指出,一个人在经历与应对哀伤时,会经过5个悲伤的情绪反应,即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及接受。而“节哀顺变”却是完全跳过所有的情绪,就被要求去接受。问题是,一个人往往在面对亲友离世时,情绪是处于比较复杂的状态,虽说每个人的哀伤历程都不一样,但都不会立即达到最后一个“接受”的阶段,即不再伤心。
“这时候如果你要他去接受,这是很残忍的一件事情。”
她说,由于大家对哀伤没有一个实际的认识,也不懂得如何面对哀伤,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所以才习惯以“节哀顺变”来安慰他人,希望对方赶快好起来。
哀伤初期:反应期
她表示,一般在面对丧亲初期,我们是处于一个情绪麻痹、内在没有办法接受的状态,会给予否认,且存在很多疑惑,包括在看着遗体时,会期待奇迹出现。甚至可能在葬礼结束之后,还会处于一种虚幻的状态里,没办法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哀伤初期的否定情绪,即否认死亡真的发生,否认真的失去了这个人。
她指出,除了否定,我们也可能会生气和讨价还价(包括向神明祈求、回溯过往细节、试图挽回失去)。一旦发现一切都没办法逆转,才会意识到这个人真的已经离开我们,因此陷入沮丧等复杂情绪里。
旁人只需接住对方情绪
她说,当一个人处于哀伤初期时,旁人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变成情绪的容器,接住对方的情绪,在对方难过时,聆听对方的难过。我们不需要刻意说安慰的话,只需提供一个空间,让对方感觉他是可以安全表达情绪的。
她指出,哀伤初期出现的否定、愤怒、讨价还价及沮丧,都实实在在地传达了一个讯息,即:“请不要离开我”。潜藏在这些情绪下的是深深的不舍,而不舍的背后却是很深的爱。
“一个活生生、平日跟他有很多连结的人一旦离世后,也意味着他跟这个人的所有互动都会被剥夺,未来里不会再有这个人。此刻他可能会对自我认知产生动摇,有一部分的自己被剥夺了,产生自我疑惑、不懂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或也失去对世间的安全感、价值观和信任。”
不需强制哀伤进度
她提醒大家在陪伴一个丧亲的人时,不需要强制他的哀伤进度。她说,有时候对方的哀伤期可能走得比较慢,而我们心急了,会跟他说:你已经哭很久了,应该要走出来了吧?然而,哀伤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可能跟我们的期待不一样。也许这样的催促是出于关心,但却也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我们需要做的是允许他、陪伴他走过哀伤历程。
“毕竟对方思念的人无法再见,却又无时无刻想念。这种难受只能够以情绪去表达,所以我们的陪伴可以让他知道,有一个人在听他表达思念、是有人理解他,愿意跟他一起走过这个过程。这份同在能让哀伤者好好地连接哀伤,面对哀伤时也不那么无助和孤单了。”
哀伤中期:重新建构
她表示,当一个人获得足够的陪伴与情绪表达空间,得以抒发并正视自己的哀伤情绪后,便较能有一定的情绪承载、调节能力与安全感去进入哀伤的中期阶段,也即是重新建构期。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可以给予空间与陪伴他感受失去重要依附对象时的深层空虚与分离焦虑,心里既渴望紧抓回忆,又被失落感笼罩等的深层思念。在经过一定的连结与述说后,他的内在将不如初期般混乱,较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方法去整理与逝者的连结。”
“因此,一旦他触发与逝者的回忆时,他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去叙述这些回忆。在叙说时,他不仅在整理与逝者的经历,也在重建逝者在自己生命中的关系和意义,并通过意义重建延续与逝者的依附连接。”
她说,在哀伤历程中需要的不是放下,而是需要透过感官与记忆,在日常中保留逝者在生命里的位置。因此,当一位丧亲者选择回到曾与逝者同行的地方、重新品尝某道熟悉的菜肴、或播放一首共同或对方听过的音乐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心理上所需要的持续性连结。
“这是哀伤中的自然需要,也是意义重建的一部分。”
哀伤晚期:重新定向
她指出,只有在他整理到逝者在他生命里的重要位置,他将可以带着这个初步重构后的关系意义往前走,最终进入第三阶段,也即是哀伤的晚期(重新定向期)。
她说,在哀伤的晚期阶段,他会持续探索逝者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思索逝者如何影响了他的人格、价值与未来方向。在怀念与整合的历程里,他会将那个因失落而出现缺口的自我,慢慢走向生命的重整。
“他会开始重新绘制自己的生命地,定向生活的重心、核心价值、未来观、世界观、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信仰与灵性,及自我认知等。”
她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好地经历哀伤,孤立感将会出现,并导致哀伤情绪可能会以隐晦,甚至扭曲的方式滞留在心中,悄悄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哀伤情绪只有被理解与承接,伤口才得以慢慢愈合,进而才能带着在哀伤历程中所体会及赋予的意义,重新找到生活的节奏与方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