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寻踪|胜昌木器店走过一甲子 敲敲打打赋木头新生命


                            
                        
走进怡保新和园一间木器老店,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叠起来的木制椅子和凳子,有四方的、圆形的、高的、矮的,只见一名匠人正在店内默默地用熟练的手艺敲敲打打,为一块平凡的木块赋予新生命。
ADVERTISEMENT
这间胜昌企业制作木器的小店,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如今有约65年历史,由现年64岁的梁思贤与弟弟梁思耀共同经营,并延续父亲梁洲响从中国广东中山带来的传统木工技术,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把木作的精神扎实地融入在每一张椅凳中。

梁思贤:父南来靠木工手艺谋生
身为第二代负责人的梁思贤(64岁)受本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表示,他的父亲梁洲响大约在20岁时,从中国广东中山下南洋生活,由于早年在家乡就已掌握扎实的木工技艺,因此就靠此技术在这里谋生。

“父亲初来到大马时,曾与兄长一起在外地谋生,做过不少杂活,凭着在中国学来的手艺,他后来转而投身木器制作,尤其是打造木凳、木椅及橱等,开启了他的匠人之路。起初是在附近开店,后来才搬来现址,店的老招牌还一直保留着。”

他指出,在那个现代化机器还未通行的年代,父亲当年用的都是最基本的传统工具,像是手刨、手锯及手钻等,而且也没有聘请工人,全靠一双巧手亲力亲为。
他说,当时父亲做的每件家具从选材、刨平、开榫到组装,都是一步一脚印地完成,技艺的累积全靠时间与经验的累积。直到80年代,才开始慢慢引入一些机器作为辅助,提升了工作效率又保留住传统精神。
谈到父亲留下的作品,他指着店里一张已有逾40年历史的木椅,自豪地说,这是他父亲亲手做的,到今天还牢固如初,木头纹理也越来越温润,这就是实木与手工结合的价值。

结合传统与机器提高生产力
梁思贤小学时期放学后就到店帮忙,中学没毕业就出来做工作了,他20岁左右就正式到木店里工作,敲敲打打至今已走过44个年头。
他表示,目前虽然有机器的辅助,但是一些传统的手艺还会继续沿用,当传统手艺与机器操作结合起来,就能提高生产效率,如今只需一日时间即可做好几张四方椅。

“以前是用手刨和手锯,现在会用机器来辅助钻孔和开榫,但整个结构与工法还是保留传统的方式,这样才耐用。”
他说,制作木凳也是一门讲究工艺的学问,沿用传统木工常用的一种连接工艺“榫卯”或称“入榫”,尤其是在凳脚与横撑条的交接处,必须将木件精准接合,确保各个部位合缝紧实,有时甚至连一根钉子都不需要使用。

四方凳最受欢迎
该店制作的四方凳最受欢迎,这些椅子设计简朴、坚固实用,深受中式家庭、咖啡馆及老店家等喜爱。除了椅子,他们也制作八仙桌、拜神桌及木梯等日常木器,也可依客户需求订制。近年兴起的怀旧风,也吸引一些饮食业者前来订制复古风格的木制家具。

“我们用的木材都是本地实木,例如巴都木、马兰地木,不会用杂木或合成板,因为实木家具比较耐用,一张椅子若不受潮和不曝晒,用上三、四十年都不成问题。”
他坦言,这行不容易和辛苦,年轻一代没有兴趣学习,而后代也另有发展,未来这门技艺恐怕面临失传,目前他仍会继续做下去,不急着退休,毕竟还有人订货就会做下去。
目前他们主要是接批发订单,销售至槟城等地,顾客中也有不少马来顾客,对传统木艺制品情有独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