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咏琪| 一碗汤的启示


上个星期,我有幸受主任委派,随团参与怡保市政厅的泰南访问之旅。这是我第一次以工作身分出差,心情既兴奋又充满期待。对我而言,这不只是公务旅程,更是一段收获满满的人生体验。
最特别的收获,是久别重逢的感动。自8岁后,我就再没踏足合艾。阔别多年,再次走在合艾街头,眼前的一切早已不同。高楼林立、商场繁华,而街角的小吃摊与热闹市集,依旧留着熟悉的气息。
ADVERTISEMENT
另一份收获,来自同行的伙伴。平日里,我们来自不同媒体机构、不同种族的媒体人各自忙碌,少有闲谈。此行却让彼此在同车奔波、同桌用餐、同场工作的过程中渐渐熟络,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顿午餐的小插曲。那天我与几位巫裔同行共餐,桌上有一锅香气四溢的牛骨汤。我推碗过去想尝尝,没想到他们却再三确认:“这是牛骨汤,你真的可以吃吗?”
我愣了一下,才明白他们担心我像部分华裔一样因信仰或习俗而不食牛肉。这份细心与尊重,让我心头一暖。原来我们早已在生活中默默记得彼此的饮食禁忌,正如我们理解穆斯林不吃猪肉、印度同胞不吃牛肉一样,这份体谅,其实早已存在于日常。
类似的温情,也出现在社交媒体上。那天我看到一则帖文,质疑“非清真”(NON-HALAL)货架为何与清真产品并排,似乎暗示会引发敏感问题。没想到底下的留言却出奇理性:“在沙巴很正常,干嘛把生活搞得那么复杂?”、“那是密封罐头,怎么会污染清真产品?”有人甚至说:“很多杂货店早就这样做了。”这些留言让我看到,多数人民其实是理智的,不想被无谓的隔阂困扰。
一碗牛骨汤,几条留言,看似微不足道,却映照出一个事实;在多元族群的马来西亚,人民懂得互相尊重与理解。矛盾与冲突,往往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某些政客有意挑拨,把差异当筹码,久而久之,社交媒体也被利用来制造对立,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温情与包容。
再过几天,就是国庆日。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听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但真正的团结,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体现在一碗递上的牛骨汤、一句理性的留言里。它无须豪言,却能在日常中默默滋养我们共同的家园。
愿这个国庆,我们记住,政客或许制造噪音,但只要人民仍选择理解与尊重,马来西亚的团结,就不会被撕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