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寻踪|金宝77年老字号中药店 德安堂 以德济世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来发展而成的传统医学体系。19世纪,大量中国人移居马来亚,中医也随之传入南洋,所以有华人的地方,就少不了中医药店的身影。
金宝1886年因锡矿业而开埠,至今已有139年历史,当时吸引众多中国人涌入当地谋生创业,使金宝逐渐成为以华人为主的城镇,中药店也随之林立,当中不乏老字号。
ADVERTISEMENT
坐落在戏院街门牌19号的德安堂,一家从开业至今仍在原址经营,而且保留了初开业装潢,有着77年历史的中药店,是当地社区所熟悉的老朋友,里头的装潢器具,皆保留着1940年代开业的模样,一橱一柜都承载着浓厚岁月的痕迹。

刘振杰:伯父与9友合资创办
医馆第二代传人,现年60岁的刘振杰表示,德安堂原名为“德安和”,是伯父刘南和9个朋友于1948年合资创办,名字是取“以德济世,以和为贵”之意,刘南此前曾在广仁堂跟老医师陈焕学师,创立“德安和”后便成为了中药店的驻诊医师。
“随着伯父年龄渐长,股东退股,以及子女无意继承中医馆,我便在1993年接手‘德安和’,当时也按照伯父建议,保留了‘德安’二字,将中药店改名为‘德安堂’,这样街坊邻里和顾客也觉得比较熟悉,而且药房装潢依旧,橱柜及百子柜等都是当年创业沿用至今的装备,还是相当耐用的。”
他指出,刘南直到去世前,仍在药店做驻诊医师,直到下午4时,就换他接手问诊服务,而目前德安堂是由他与太太黄秀萍共同经营,也有两名在此工作超过10年的伙计江婉玲及谢秋圆协助药房日常运作。
刘振杰说,他是在同样为中医师父亲的影响下,在中学毕业后报读霹雳中医医学院学士课程,为了增进自己的学识,也在接手中药店生意后,攻读中医硕士及博士学位,从前医师治疗感冒病比较多,而他则在治咳喘及睡眠方面有不少心得。
“由于早期医疗资源匮乏,患者通常选择到中药行,让中医师把脉和捉药,仰赖中药来治疗疾病,我们这里提供的服务就有问诊、抓药及煎药。”
他指出,来德安堂的除了有华裔顾客,也有印裔和巫裔前来光顾,外籍人士如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菲律宾人及印尼人在经人介绍下,也会来“执番剂药”。

医者除了医术 更需仁心
刘振杰强调,医者除了医术,更需仁心,“我们会收便宜些,甚至允许赊账,有些付不出也不追究。医馆不是只为赚钱,仁心不可或缺。”
他强调,行医除了有医术,更要有一颗慈悲之心。若趁病人虚弱、懵懂时胡乱开药,或一味兜售名贵药材牟利,便失了医德。


“遇到清贫病患,也会收便宜一些,或是准许赊账,因为大家街坊邻里都知道他的经济情况,有些无法支付也不会追究,不能说人家生病就不治疗看病,做医师开医馆要有点慈悲之心。”
他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及西医的盛行,中药房生意与以前相比是有些落差。例如以前每个月都有很多孕妇来中药房购买十三太保安胎药,现在则无人问津,吃的都是西医开的补血药丸。
他补充,曾经畅销的银翘片、明目上清片及黄连上清片等药丸,如今已不受市场欢迎,年轻人甚至连名字都未听过,如今药丸也从罐装改为“粒”售。
“中药店的工作可不轻松,除了日常问诊抓药等,我们还要处理药材,比如生地浸泡切片再水蒸成熟地,麻黄自己用蜜糖翻炒变成蜜麻黄,但有些药材如需要刨片做成引片的淮山、茯苓及白术等,则会让工厂处理代刨,不仅省时而且人工更便宜。”




见证金宝繁荣走向没落
德安堂在戏院街伫立多年,见证金宝步向繁荣,也看着金宝走向没落。
刘振杰忆述,昔日锡矿业繁荣,矿主财力雄厚,购买补品极为豪爽,加上矿工众多,药馆生意红火。然而1985年锡市崩溃,当地经济衰退,人口外流,中药店生意随之下滑,锡市昔日辉煌不复再,叫人唏嘘。
谈及德安堂未来,他感慨目前尚无继承人,但好在金宝仍有许多中医师,德安堂在金宝已逾70年历史,若有一天无法延续,确实可惜,希望在退休前,能有人愿意接手,将这间传统老药店延续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