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寻踪|潘记延续70年古早味 3双手 烤出传统面包香



位于打巴大街火车路的潘记面包店,是不少打巴人熟悉的老招牌,在打巴市区伫立69年,不仅是当地仅有的一间传统面包店,更是见证打巴多年变迁的记录仪。
ADVERTISEMENT
清晨7时,天微微亮,潘家强及陈亚凤夫妇,以及女儿潘雪仪就到店拉开闸门,开始一天的忙碌。三人分工明确,潘家强将大包面粉、发粉、酵母、糖、盐、白油等材料放入传统式搅拌器,搅拌成团后再放入压面机,将面团表面变得细腻光滑,陈亚凤负责翻炒椰丝及搅拌加央,潘雪儿则为后续揉团做准备,细心清洁做面包的台面。
面团经过压面机的碾磨,质感达标后,潘家强便将几公斤重的大面团放在台面,由陈亚凤和去揉团,两双巧手揉呀、滚呀,不一会百个成型的小面团就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托盘里等待发酵,待小仓库般大的烤炉预热至250度后,即可送入烘烤。
潘家强接手父亲面包店
趁着等待的空档,3人端坐店前吃一顿简易早餐。潘家强忆述,父亲潘正旗于1956年与友人合资创办面包店,当时店铺位于现址对面,叫“南成”。过后股东退股,剩下父亲独自经营,两夫妇接手生意后,迁入如今的门牌77号店铺,改名叫“潘记”,延续了这份烘焙香气近七十年。
“这间店有超过40年历史了,以前我们请了几名工人一起做面包,后来生意做少了,就只剩下家人一同打理。”
陈亚凤每日亲手炒椰渣
潘记最出名的招牌产品是椰渣面包。椰渣由陈亚凤每日亲手翻炒,香气浓郁、馅料实在。此外还有传统海南面包、加央面包、鸡丝面包、奶油面包、葡萄干面包、可可面包、扭结糖面包及面包干。中秋节期间会制作豆沙和莲蓉月饼,农历新年则仅接受蛋糕预订,偶尔也有售卖萨骑玛。
熟客们都亲切地称陈亚凤为“凤姐”。她笑说,当年与丈夫因生意结缘,两人又同是海南人,她婚后才开始学做面包,也领略到当中乐趣。随着年纪渐长体力下降,两夫妻现在注重劳逸结合,适时休息,有空就约朋友到处游玩,放松心情。
潘家强及陈亚凤已来到古稀之年,做面包已然成为了两人的日常寄托,若就此退休关店,反而浑身不适,因此还在坚持给大家带来传统面包好味道。
关掉可惜 女儿考虑接手
“现在做传统面包的店家越来越少,我女儿在店里帮忙十年了,还在考虑要不要接手,这间店毕竟那么多年了,若关掉真的可惜。”
吃过早餐稍作休息后,三人又回到后厨,准备制作传统海南面包,而发酵好的小面团送入那座“老古董”,一座已有40年历史的煤油大烤炉,采用摩天轮式烤架设计,让面包能均匀受热,不像早年炭炉那样辛苦看火。
“以前用炭炉烘烤,整个店都弥漫着热气。烤前还得清理炉灰、喷水降温,否则面包容易烤焦。那时我们常常汗流浃背,邻居也投诉飘灰,后来在1986年,我们花了3万令吉换了这台煤油烤炉,烤面包的工作轻松不少。”

朴实麦香慰人心
约半小时后,原本白白胖胖的小面包披上金黄外衣出炉。趁热刷上一层油,油亮亮的外皮让人想要赶快撕开品尝内在的蓬松柔软。一直到上午11时30分,海南白面包也接着出炉。因为没有放香精,所以这些面包并没有非常浓烈、充斥鼻腔的香气,但那股朴实、温暖又舒适的麦香,更让人心生慰藉。

陈亚凤透露,虽然潘记的面包不如现代面包店的精致,但松软可口,可以耐放3至4天,可蒸亦可烤。她还传授小诀窍,放一天后的海南面包再蒸或烤更好吃,蒸的不会黏口,烤的酥脆加倍。
早年,两夫妻还会开小货车将面包批发到各地杂货店和茶室,那时的送货路线遍及金宝、美罗与打巴。如今因体力不支,只送近区,产量也减半,由过去每日200至300个面包,减至约130个大面包和百余个小面包。
“很多街坊是从小吃到大的老顾客,游子回乡也会特地来买,外地客人听闻名气也会慕名而来,所以我们做很多外客生意。”
然而,她叹道,打巴市区自去年改道后,生意下滑至少四成,很多时候只闻车声,却看不见人影,车流不断马路难过,有些街坊宁愿减少出门的次数,停留在打巴市区的人少了。
“打巴是老人多、年轻人外流的镇子,以前做生意还能赚些,如今也只是‘揾两餐饱’而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