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顺:从管控到共治 全面改革重建校园安全




(怡保23日讯)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指出,灵市白沙罗万达镇国中四校发生“男中学生刺死学姐”命案令人痛心,但是更值得深思的是,校方在事后推出的一连串“铁腕”措施如使用金属探测器等,这些做法虽出于防范动机,却也暴露出教育治理方向的迷失。
他强调,安全管理必须与教育本质并行,当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被信任、被理解、被尊重,校园才会真正安全。要理解此案,不能仅停留在个别学生的暴力行为。
ADVERTISEMENT
他认为促成悲剧的,是一连串系统性失衡:
一、校园心理支持体系薄弱:学生的情绪管理、同侪冲突与心理辅导机制长期被忽视。学校多聚焦成绩与纪律,却缺乏心理疏导资源。当校园成为压抑的空间,个体情绪一旦失控,就可能以极端方式爆发。
二、教师人力与培训不足:多数国中教师已经承担超负荷行政任务,无暇建立深层师生关系。校园安全本应依托“信任与关怀”,而非“监控与恐惧”。
三、校园环境的空间安全设计不足:厕所与更衣室常是校园死角,缺乏闭路电视覆盖或有效的安全动线设计。长期以来,这类空间成为霸凌、抽烟或藏物的温床。
四、家校沟通机制断层:学生的家庭问题往往未能及时反映到校方。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缺乏双向机制,使潜在风险被掩盖。
马汉顺指出,校方的“即时反应”虽然显示决心,却也反映出治标不治本的误区。马汉顺就此点出:
第一,过度安全化,侵蚀信任关系。强制学生“结伴如厕”,并由老师站岗监督,不仅侵犯隐私,更将“信任”替换为“防范”。教育本应培养自律,而非制造被监控的氛围。
第二,以行政工具取代教育辅导,使用金属探测器、关闭更衣室、限制时间,如厕还需携带绿卡,这些“程序化”措施看似安全,实则转移了焦点。真正需要的是教育性引导,而非警察式管理。
第三,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校方措施设定至今年底,却无长期心理健康、冲突调解或安全重建的规划。这种短线治理,往往造成学生恐惧、教师疲惫,而校园氛围更加紧张。
建立“情绪关怀”机制
他认为,重建校园安全方向才是核心。教育部与学校应当把这起事件当作契机,推动系统性改革,而非陷入“恐惧治理”。我们需要建立校园心理支持与早期预警系统。每所学校应设心理辅导员常驻岗位,并建立“情绪关怀”机制。教师需接受基础心理识别训练,发现学生异常行为时能早期介入。
“我们也得全面改革校园安全架构,从‘管控’到‘共治’。校方可成立学生安全与福祉委员会,由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安全管理不能是单向命令,而应成为教育共同体的自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