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千年的故事 怡保白象洞发现古代题字



隐身于霹雳近打谷石灰岩山洞的白象洞,于2022年被发现洞壁上留有古代阁婆书体(Aksara Kawi)题记,内容涉及梵文、古马来语、古爪哇语及古杜顺语的词汇和短语。经研究,这些题字距今已逾千年历史,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少数以题记方式保存的早期南岛语文字资料之一,具有历史价值。
ADVERTISEMENT
白象洞位于怡保南部一座石灰岩山丘内,属热带喀斯特地形,洞口隐蔽,未经指引难以寻获。此处有不同名称,有人称它为T9二号洞,1895年至二战期间,这里会是一座寺庙所在,称为万仙洞,而研究团队依洞中一幅精美的提腿白象壁画以及壁画对面巨大的象头型流石而将其命名为“白象洞”(Gajahuhā)。
周围“涂鸦”另藏玄机
2019年,近打谷监测站负责人郑文达走入白象洞发现洞壁上的原始壁画,却未料周围的“涂鸦”另藏玄机。直至2022年,历史与南岛语言研究者詹智全(Raden Sanjaya)无意间从郑文达发布的照片中发现了蹊跷,才进入山洞展开系统考察,逐步揭开这些涂鸦并非一般人所说的“泰文”,而是跨越千年的古代题字。

白象洞题字以公元8至11世纪岛屿东南亚通用的“阁婆书体”(Aksara Kawi)书写。詹智全将题字转写成拉丁字母进行研究,起初难以判是什么语言种类,但凭藉多年研究南岛语言结构的经验,从其中一个短句中的“UMAHAS”一词取得线索,成功破解了谜样的语文。经分析,洞中多数题字属于古爪哇文,其次是古马来文和梵文,显示怡保地区在千年前已存在古代文明。
经过两年解读,詹智全从白象洞题字中发现了许多重要历史讯息,包括一句古马来文句子,采用释迦历(śaka varṣa)记录的纪年“888”,相当于公元966年,它比马来西亚目前已知最早的马来文史料──登牙侬石碑(1303年)早337年,为探讨本地马来文出现与发展的时间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詹智全带领群众身临其境地认识遗迹
去年6月,詹智全在怡保锡米巷举办了两场名为《岳帝:白象洞阇婆题字初探》的讲座,首次向民众发表了白象洞题字的解译成果。今年更进一步举办了《穿岳:白象洞阇婆题字遗迹导览》,带领群众身临其境地认识白象洞遗迹。

为了确保研究严谨,也特别邀请法国远东学院(EFEO)印尼分院教务主任阿洛.格理非思教授(Arlo Griffiths)前来进行实地考察,他也是梵文和东南亚各国古文研究的权威。经过现场考察以及讨论,詹智全对题字的解译和年代鉴定结果大部分都已受到阿洛.格理非思认同。

詹智全指出,在白象洞超过50余组题字当中,篇幅最长的题记是以一则古马来文句子:“sahutku di bhaṭṭāra īśvara yaṃ dṅan prārthana”,大意为“我以祝祷回应自在尊者(湿婆的别称)”。其书写风格与最近在印尼占卑地区出土的三佛齐铜简(10-11世纪初)相似,或许反映了三佛齐除了主流的佛教(南密)信仰之外,也有部分印度教湿婆宗信徒,而这样的历史纪录还是首次发现。

除此之外,白象洞也发现了“调伏天”(vināyaka,象头神欢喜天的别名)一词,以及kṛcchra(苦修)等字,显示白象洞可能是兴都教的一处圣地。
他透露,在大部分题字人的名字前都出现“Rāke”、“Rakryan”、“Dyaḥ”、“Pu”等贵族头衔,也出现了“巡查村口”(umahas gramantā)的句子,而rāke这个官职类似当时唐代的“郡王”或“国公”。

詹智全:题字作者身分尚难以确定
詹智全指出,这些题字的作者身分尚难以确定,但部分内容或许与当时的岳帝王朝(Śailendra vaṃśa)贵族阶层有关联,暗示该王朝在近打谷一带可能曾有过活动。
他认为,若未来能发现更多遗迹或文物,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人们对怡保早期历史的理解。
他表示,洞内同时可见一些与题字相邻的炭画壁画(黑壁画),其图像似乎能与部分题字形成对照,这些壁画或许可作为判断年代的参考。其中包含疑似高脚屋造型(被称为“犀鸟晒翅顶” imah julang ngapak)、以及可能代表三佛齐时期的大船“昆仑舶”,而类似的图像也曾出现在婆罗浮屠的浮雕中。

吁有关部门尽快将白象洞纳入保护和管理范围
詹智全透露,白象洞的历史遗存也曾受到时间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洞内过去可能存在一座名为“自在寺”(īśvaragṛha)的古代建筑,但随著年代久远及从19世纪以来的人类活动,包括建庙与开采行为,如今仅能见到少量痕迹。
他透露,近年来,白象洞面对团体带领公众入内打卡观光,甚至触碰古代题字的情况,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洞内遗迹造成影响。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将白象洞纳入保护和管理范围,避免历史痕迹流失。

Ipoh名字或源自古爪哇语芒果乡?
詹智全在研究中提到,“Ipoh” 名未必仅来自马来语的“毒箭木”,也可能与古爪哇语有所关联。他指出,在古爪哇语里,“Poh”意指芒果,“i”有地点的涵义,因此怡保的名字可能源自古爪哇语“wanua i poḥ””,或许是古代爪哇人对今日坝罗一带的称呼,意即“芒果乡”。
他强调,这只是学术观点之一,仍需更多比对与研究来验证。

另外在白象洞阇婆题记中也有“阿啰阇”(Ārja,意思是美丽、吉祥)一地名,詹智全推测这可能是近打谷地区原本的名字,说明这里会是个山明水秀、花果繁茂的吉祥之地。
他说,白象洞阇婆题字所记录的内容,呈现了一段可能属于千年前怡保的历史故事。虽然对于如何诠释与解读这些文字,学界仍存在不同意见,但这些题字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怡保19世纪以前的历史空白,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值得探索和关注的历史面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