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华小.不微使命】提供赞助吸引友族生入读 培青华小力保生源



因人口外流,加上年轻家庭减少生育等问题,以致10年前就面临生源逐年减少问题的木威培青华小,成功通过提供赞助等方式吸引友族学生入读,让该校在缺少生源问题上获得暂时“止血”,惟该校三机构坦承,招徕非华学生入读方式也只是权宜之计,无法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黄海驱:生源受大环境影响
该校董事长黄海驱受访时就直言,缺乏生源的问题是受大环境影响造成,即位于边缘乡区的木威因缺少就业机会,造成的人口外流现象,不只是发生在华人社区,包括巫裔及印裔在内的年轻人也是外流,因此属于同区的国小、华小及淡小都一样面对着缺少生源的问题。
ADVERTISEMENT
“这数年来,木威培青通过数项优势,包括校园软硬体设备完善及先进,校园文化更有纪律,资助贫困学生,以及中文价值的提升等,才吸引到更多巫印裔学生就读,惟这也是零和游戏,即华小从同区有限的生源中,把一部分原属国小与淡小的学生吸引过来。”

他举例,培青在2019年通过筹款,在校内各班级安装了用于教学的智能白板,结果也成了助力,成功吸引到非华裔学生前来就读。
他分析,学校三机构都知道目前取得的招生效果,只是暂时减缓生源下跌,并无法取得治标治本效果,但三机构能做的,就是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即保存华小的生存,包括避免让学生少于30人,以致需被迫强制落实“复级班”教学,甚至于因没有学生,而需迁校或关闭。
余细俤:发掘“微小”特色
也是霹雳校友联合会会长的培青校友会会长余细俤表示,该校目前能做的就是先保存培青的地位,包括师资及教学不受影响,接着就是探讨能不能办出属于“微小”的特色,进而成功吸引生源,迎来“重生”的转机。

他提到,基于担任霹雳校友联会长的机会,他有机会与霹雳董联会几乎走遍霹雳州内各地区微小进行探访交流,从中发现到各地区的微小,虽然面对缺乏生源的问题,但几乎每一所华小的软硬体设备都非常完善,且做到与时俱进的提升,这是好事,也是华校微小的优势。

“华校微小的优势,除了能让非华生学习多一种语言(华语)之外,就是软硬体设备比其他源流小学更先进及完善,而且校园文化更有纪律与成效,因此各地微小应该从强化优势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办出其他学校没有的特色,进而吸引到来自其他地区的生源,以保存微小的生存。”

廖汉倪:加强教学素质
培青华小家协主席廖汉倪表示,培青这几年除了因为有为贫困生(主要是非华生)提供学杂费及课本赞助,以及主动向巫印裔招生,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校方在教学上做了更多努力,包括为学生提供补习班、资助学生参加更多校外比赛等。

“我认为加强教学素质在吸引学生入读上也很重要,如自曾莉莉校长掌校后,鼓励学生更多参加校外的各种比赛,就让教学变得更多元,学生的参赛成绩也从开始的‘陪跑’,进步至成为竞争者,这都会被家长看在眼里,进而更加认同培青的教学素质。”
他说,校方在放学后的每周3天,让教师留下来为学生补习一小时,也是很好的举措,包括为家长与学生解决了“补习难”的问题。
“木威没有补习中心,也没有老师提供补习,因此学生想补习,要去到半小时车程的爱大华,因此当华小提供课后补习班,并且只收象征性费用下,肯定会受到家长欢迎的。”
黄海驹:学前班改全津 吸引报读
木威培青华小是位于曼绒县木威百年小镇的唯一一所华小,创校于1924年,在最辉煌的70年代时期,全校学生人数达600多人,接着从90年代开始,因着人口的迁移及华裔家庭生育减少筹因素,学生人数开始了逐年减少的趋势。
培青华小沦陷为全校学生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应该始于2010年,根据学校的统计数据,于2015至2017年,该校学生还保持百人以上,接着于2018年跌破了百人大关,到了2020年时,全校学生只剩70人。
自2019年接任培青董事长职的黄海驹说,为了“止血”,自他出任董事长后,就开始联合家协、校友会及校方有计划地展开招徕非华学生的举措,先是把原由董事部开办的私人幼儿园,改为获得政府全津贴的学前班,目的就是吸引各族的幼儿园学生入读,以便可让培青成为这些学生升读一年级时的首选。

“政府津贴的学前班,有几项好处,第一获派具有幼儿教育科系大学资格的老师教学,还获派一名助理,负责学生的膳食及照顾学生等,其二就是学杂费全免,第三是用华语来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升读华小。”
黄海驱提到,学前班对于吸引非华学生是有帮助的,其中许多家境贫困的非华学生家长会考虑把孩子送来,加上培青董家协也为这些报读小学的贫困学生提供校服、文具及学杂费等的赞助,更成了推力,让非华家长把培青当成孩子升读小学的首选学校了。
“从2021至2025年,培青成功让全校学生(包括5及6岁的学前班学生),保持在70至80人之间,非华的巫裔学生占了最大的功劳,如2025年的全校75名学生中,非华的巫印裔学生就占了30名,试想若没有推动招徕非华学生的话,可能如今全校只剩下40多位学生了。”

他说,学前班吸引到非华学生就读,间接保证了一年级新生的人数,举例今年的学前班共有18名学生,非华学生就占了14人,华裔只有4人,若没有这10名巫裔及4名印裔学生的话,明年(2026年)或后年(2027年)的小一新生,可能就只有2人而己。
黄海驱董事长更提到,根据校方进行的统计,目前就读一至六年级的华裔学生,分别来自40多户的华裔家庭,而这些家庭中,属于留守本地的家庭只占一半,另一半是把孩子留在家乡让祖父母照顾的,因此在接下来的数年,若单靠华裔家庭的生源,培青很快就会沦陷为少于30名学生的“超微型”华小了。
人口外流严重
“木威没有工厂,只有农业经济,加上许多有家底(有农地)的年轻人也不愿留在木威继承祖业,宁愿到城市打工,因此可想而知,人口的外流是多么严重。”
他强调,最靠近木威的两个华人城镇,即班台与爱大华,距离木威的车程是半小时以上,加上两地更有多所华小,因此培青的招生目标只能是同区的巫裔。
“木威的一所淡小只剩下30多位学生,而同区的两所国小,还各有百多位学生,因此想要招到学生,目标就是首选国小的巫裔学生了。”
廖汉倪:华小变质属无稽之谈
询及非华学生接近占半的比率,会否担心华小变质的问题时,培青华小家教协会主席廖汉倪说,只要从华小教育可改变非华学生思维的角度去想、去看,华小变质的担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了。
他举例,非华家长之所以会把孩子送来华小,主要是两个原因,即学习华语及认为华小教学素质高,因此这些家长就是认同华校与华人的文化与价值观,所以当他们掌握了华语,以及了解华人的价值观与文化后,只会变成支持华社与华文教育的一分子,而不会再是质疑华小的一员。
“培青在过去也有一些巫裔与印裔的校友,这些校友在出来社会后,虽然都回到了自己族群的社区生活,但他们的骨子里都传承了饮水思源的价值观,只要母校有需要,他们都是二话不说出钱出力支持的。”
他提到,自巫裔学生增多后,如今学校举办活动,这些巫裔家长已成了支持与参与学校活动的生力军与前锋队了,如最近刚举办的越野跑活动,就有多名巫裔家长主动到学校协助维持交通,确保学生的安全。
至于会否拉底学术成绩,他回应说,这些升读小学的非华学生,都是从学前班(5及6岁)开始学习华文,因此大部分都具备掌握华语的能力,至于有少数升读至三年级时,还无法掌握好华语的,一般也都会知难而退转到国小就读。

凯鲁:懂华语易找工作
在培青华小担任保安的巫裔凯鲁再因在受访时就直言,懂华语容易找到好工作,所以他决定让今年才5岁的女儿来培青读学前班,接着就在这里读小学。

“校长有鼓励我把女儿送来,而我身边朋友的孩子,都因为读华小懂华语,更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我决定让女儿来华小就读,希望她未来的路可以走得更顺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