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心视线|陈世传:母语留根


在30年代末交通与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把年仅7至10岁的孩童托人送到距离约600公里的故乡读书,为的是让孩子学习中文,进而得以“留根”,让孩子知悉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
说的以上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当年从爱大华,迁居至泰南洛坤府那汶与曾里的福州垦民。
ADVERTISEMENT
来自爱大华与实兆远的福州人,是从1925年迁居至泰南的那汶与曾里开垦,直至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当时的泰国政府推出了全面禁止学习中文的政策,使当年迁居泰南,并且已生根落户的华裔子弟失去了学习母语的机会。
在中文学校被关,私塾学习中文也被禁之下,当时许多留泰的华人家长,为了传承“留根”,不惜把年仅7至10岁的孩子,通过委托亲友,把孩子们送回了距离约600公里的故乡,即爱大华的民德华小就读。
我日前联同民德华小董家协与校友会成员,配合该校筹办百年校刊,驱车前往泰南的曾里访问硕果仅存的94岁老校友姚振光,听他细说当年之所以要千里迢迢,返回父母家乡学习华文的来龙去脉。
1931年出生在泰国的姚振光说,他是在8岁(1938年)那年,被父母委托亲人把他带到爱大华的民德华小就读,当年跟他一样经父母安排,由亲友跨国带到民德华小读华文的曾里与那汶两地的福州籍孩子约有60人。
他回忆说,当年都是年仅7至10岁的泰籍孩子到民德读书,寄宿在学校或亲友家里,一年只能回泰国一次,念到1940年结束,因日本后来侵占马来亚,让他们这些泰籍孩子,从此失去了继续留马就读华小的机会。
只有机会在华小读一至三年级的华文,接著返回泰国,以“偷偷读”的方式,完成小学中文教育的姚振光,在政策放寛,允许学习华文后,成了当地福州先贤创办的“华校”的中文老师,履行了他父母当年把他送回爱大华读华小,学华文,以确保能传承母语与“留根”的目地。
回首过去,从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华裔先贤坚守学习母语,以确保子孙不会忘根的信念与远见,若不是有这些父母的远见与信念,可能如今曾里及那汶的福州人后代,早已不知道自己身上流著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脉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