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统媒体

1星期前
1月前
3月前
8月前
10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大专生是社会的明日领袖,要是能够在象牙塔求学之际,就予以培养政治观和思辨能力,实是社会之福。 《大专青全国领袖营》的45名青年营员获安排到国会参访了解马来西亚立法的过程,也和多位政府部长交流。在合作团队“有亮点Got Point”协力下,营会透过辩论工作坊提升营员的思维能力和辩论技巧,让营员针对国家的时事和政策辩论,为自身的独立思考和政治意识,立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子彬(《大专青全国领袖营》营长)、图:受访者提供 毕业即失业?国家经济如何牵动你的饭碗? 主持人:RTM《你怎么说》电视主持人Emily黄佩玲 主讲人:雪州贸易、投资及公共交通行政议员YB黄思汉、马青署理团长张佑铨和高级猎头顾问郑传家 营员是介于18至27岁的青年,多是即将从大专学府毕业,随之步入社会求职的新鲜人。这项论坛,正是让大专生在进入社会前,能够清晰地纵观社会全貌,如此一来就不会对于求职感到彷徨。 论坛聚焦于马币低迷、全民就业率、雇主与求职者的匹配、AI是否取代人类等课题进行了讨论。YB黄思汉讲解了国家的政策走向,同时勾勒出整体的经济环境,并鼓励年轻人将所学的运用在工作上和生活中。郑传家则为大专生破除“毕业即失业”的迷思,他提出进一步提升软技能及调整好心态,是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张佑铨感慨道,虽然我国的就业数据良好,但年轻人却不这么认为。   《Grill n Chill》与青年YB零距离交流 主持人:前热点主播Apple洪夏诗 主讲人:马六甲州议会副议长YB郭子毅、吉打州行政议员YB黄佳祯、雪兰莪州行政议员YB嘉玛莉亚、柔佛州行政议员YB林添顺、马六甲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员拿督林秀凌 也许大部分人都觉得,高高在上的YB距离我们很远。为此,营会特别邀请了来自不同政党、不同州属的年轻YB与营员轻松Chill一回。 在交流会上,YB除了分享自身的经历,也回答营员们所抛出的各种尖锐问题,展现出政治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拉近了营员和嘉宾之间的距离。 透过这次与青年YB的交流会,不少营员表示自己更了解政治工作的内容,也打破了许多原先对政治人物抱有的刻板印象,亲身感受到原来政治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新媒体来势汹汹,旧媒体大势已去? 主持人:The Edge财经记者许恩绮 主讲人:通讯部副部长YB张念群、988电台DJ彪民、知名网红BBK  社交媒体的突起,是近年来深刻改变社会整体信息传播的重要现象,对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彪民表示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媒体格局的巨大变化。原有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类传统媒体主宰市场,在新媒体的介入下,催生由网络技术主导的多媒体变局。其中,报刊和广播因为既有媒介的限制而风光难再,面临着“消亡”与转型的危机。相反的,卢卡斯和嘉雯认为传统媒体依旧掌控着大量的资源,甚至有能力操控舆论的风向。新媒体虽有网络流量,但依旧很难与传统媒体抗衡。 YB张念群针对营员提出关于新媒体频频出现诈骗陷阱的问题时透露,由于通讯部接获最多诈骗投诉的平台是在脸书上,Meta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主动将反诈骗资讯推送给用户,才是治本之策。   “塑造明日领袖” 《大专青全国领袖营》 主办:马来西亚大专青年协会(大专青) 日期:3月16至18日 地点:Rakan Muda Bukit Kiara 作者感言: 从想法到筹备,再到最后把其一一落实,我感谢所有营委的用心筹备,以及大专青总会长叶志华给予的机会。 《大专青全国领袖营》验证了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不关心政治,只是大部分都厌倦了那套以煽动情绪为主的“劣质政治”。而回应“劣质政治”最好的方法不是“不碰政治”,而是鼓吹“优质政治”。我们不应太热衷于聚焦种族宗教的身分认同政治,而是专注于研究和辩论政策细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次领袖营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改变青年政治文化。我们需要强调政治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将政治作为一场闹剧或娱乐节目。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有活动】“走出去,动起来”中学生学佛营 我们看到了希望与阳光 【动力青年/有话说】《学海》就是一个年代 写的青春少年梦。 〈动力青年/有话说〉小贩的苦,阿宏看得见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你为什么选择到传统媒体当记者?”预料之外的提问,我一时间答不上来。离开新媒体到报馆工作,在旁人眼里或许疑惑,我颇有感触。 过去两年,遨游网络写新闻,无论下标或者设计都是一手包。我了解到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洪流中要冒出头,实属不易;而不受后台数据迷惑、坚持做内容,更加不易;同时,新闻人可以好好地将故事传递,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借此机会,我采访了4组自媒体人,想要了解他们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中取得平衡。无独有偶,4组人马无不强调文字的重要,有了实在的内容,才进一步探讨对读者友善的表现形式。想想也是,若非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会“自立门户”,选择一条他人看似简单但消耗许多心力的路。 另外,今时今日,在网络世界中出现海量的资讯,无论是你感兴趣还是没感觉的,都摊在社交媒体首页任君选择。我很常为无法追踪最新的资讯焦虑,却深知牺牲睡眠也无法全然将全球发生的事看完。 “告诉自己不那么懂也没关系”,采访传播学者黄国富得到这样的回复。当下恍然大悟,对啊,什么都看过也不意味着什么都懂,因为资讯从来就不是知识。稍微减缓上份工作残留的资讯焦虑“后遗症”,同时感悟“什么都懂”是另类的枷锁。看了天下的新闻事件,不一定看出背后值得反思的地方,倒不如静下心来搞懂事件脉络更为重要。 到报馆工作也是给自己机会,看看正统的新闻制作。亲自采访、撰稿、校对,一层层关卡确保给读者看的文章,不会接收到错误的资讯。一群人脑力激荡,为了写出值得读者看的内容,并不是一味追求流量。 这里也要澄清,追求流量没错,从中可以判断是否戳中读者喜好,毕竟有人看的新闻才有意义。只不过,吸引读者点开链接的“手段”,如何不煽动种族情绪、不为求快抄袭新闻,这就胥视经营者心中的一把尺。也难为了许多抱有新闻梦的新鲜人,入职场后热情全灭,其实往往不是薪资问题,而是不忍心看见新闻被如此摧残。 或者这个选择就在读者的手上,改变媒体生态不易,若公家机构管制也会引起公权力介入的担忧。本地大学学院教授陈利威就提到,网民在网络上看到任何性别、种族歧视等资讯,可以善用投诉管道,让这些内容被审核。看到不对的内容,不好的资讯可以排除在外,他坦言这是网民的责任,亦是大马民众欠缺的。 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仿佛得到免费的“商谈”机会。在交流中,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偶尔伤痛得以被抚平。倘若有人再问起,为何选择回到传统媒体,我会告诉他/她:只要在做有报道价值的内容,身在何处都一样。   更多文章: 叶洢颖/我参观了首次对媒体开放的JDT 关丽玲/当监票员日记 黄琬焮/邮寄选票初体验 白慧琪/战车 陈愐壮/拥有“无我”,我“有‘我’”了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