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媒体

3天前
4天前
5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新山16日讯)柔佛州务大臣拿督翁哈菲兹表示,媒体是州政府的重要战略伙伴,呼吁媒体与政府联手,一起推动柔佛迈向2030愿景。 翁哈菲兹是在昨晚主持2025年柔佛州新闻表扬奖颁奖典礼开幕仪式上致辞时,发表上述谈话。 他表示,在分享柔佛目前的发展方向与柔佛2030愿景时,强调媒体在落实愿景蓝图中的关键作用。 他说,柔州政府将人力资本的规划,聚焦于3个群体:首个最重要的群体就涵盖州领导层、行政议员、公务员(包括联邦与州属部门)、政府关联公司(GLC)、产业领袖,以及媒体从业员;第二个是教育机构;第三则是青少年。 “媒体被列在最关键的群体中,因为媒体同样需要透过技能提升再培训,以适应开放经济下的新时代挑战。” 他进一步表示,州政府的大门永远向媒体工作者敞开,如果媒体界想要进修、参加海外短期课程,无论是在美国或英国,政府都会支持。他鼓励媒体人积极提升专业技能,并承诺政府将提供协助。 翁哈菲兹续提到,柔佛如今已正式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尤其是透过柔新经济特区(JS-SEZ)的设立,他几乎每两周或每月一次前往新加坡,与国际企业及政策领袖会面。 他透露,随著JS-SEZ的落实,他必须直接与全球各国的领导人展开对话与谈判。 他坦言,他必须确保柔佛的领导团队,包括他本人、州行政议员、公务体系以及国有企业公司,都能与国际领袖平起平坐。 另一方面,翁哈菲兹透露,州政府正积极推行“灵活学校”计划,并持续提升理工学院与技术教育机构。州政府也与马来西亚敦胡先翁大学(UTHM)、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及玛拉工艺大学(UiTM)合作,计划进一步强化学术学院与人才培养体系。 他说,柔州政府团队近期赴英美访问,并与世界顶尖学府,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及史丹佛大学会面。这些国际知名大学已承诺与柔佛合作,共同提升本地教育与科研水平。 “这些顶尖学府愿意与柔佛携手,是因为柔新经济特区,正因为柔佛能与新加坡合作,国际社会也相信柔佛具备与全球最发达机构协作的能力。” 他坦言,柔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州属,仍存在许多不足,但各界正努力克服这些问题,也希望媒体能够协助,一同建设发展柔佛。 柔佛媒体俱乐部主席莫哈末弗兹会上指出,全球媒体面对4项挑战,首先,资讯传播过于迅速且难以控制,最终造成记者面临成为“第一手报导者”的压力,这也意味著可能影响报导准确性。 “其次便是假新闻的泛滥及‘速成记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媒体的形象,也削弱了公众对合法且有道德操守媒体的信任。” 他续说,第三项挑战是情绪与心理压力,特别是当媒体从业员亲身参与报导某些悲剧、危机或敏感议题时,更需坚守新闻原则与职业道德。 “最后一项挑战是网络骚扰与人身或组织攻击,尤其针对那些报导关键议题、勇于发声揭露真相的记者。” 他认为,尽管面对挑战,媒体进一步强化整个媒体生态系统,其中一项就是加强数位技能与新闻伦理的能力建设,同时持续关注媒体从业员的身心健康与福祉。 “此外,我们也可以共同创造更多培训与专业认可的平台,而最重要的是,给予媒体人应有的肯定与荣誉。透过这样的表扬,我相信能成为一种激励与推动力量,鼓舞大家以更高昂的新闻精神与尊严继续创作与报导。” 柔佛州新闻表扬奖颁奖礼于2018年后停办。时隔7年,这项由柔佛州政府与新闻局主办,柔佛媒体俱乐部协办的颁奖礼,昨晚在柔佛国际会展中心复办,共设有17个奖项类别,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摄影及电台广播,参赛作品达315份。 本报共荣获7个大奖和3个佳作奖,是全场大赢家。 其中,本报高级记者萧靖恩获得柔佛州务大臣奖、平面媒体最佳记者及中文报最佳报道奖;她也与柔州助理采访主任黄建荣、记者蔡慧春一同获得专题报道佳作奖。 此外,高级记者张赛玉获得最佳体育报道奖及最佳专题报道奖;高级摄影记者陆家明揽下最佳人文摄影奖、最佳摄影奖、体育摄影佳作奖;特约记者李玉萍在自然环境报导奖中获得佳作奖。 除了表扬媒体的卓越表现外,大会也表彰4位曾在柔佛服务并为柔佛媒体俱乐部会员的前媒体从业员,以感谢他们的贡献,他们是刘淑娟、苏拉雅蒂、拉曼拉珠及里扎阿都拉。 是次颁奖礼汇聚超过300名来宾,当中包括媒体从业者员、政府机构代表及柔佛媒体俱乐部的策略伙伴。 出席颁奖礼者尚有:柔州教育及新闻委员会主席阿兹南、柔州房屋及地方政府委员会主席拿督嘉福尼、柔州卫生及环境委员会主席林添顺、柔州总警长拿督拉哈曼、柔佛机构(Johor Corp)永续与社会影响首席执行员再达图尔祖丽塔及柔佛媒体俱乐部主席莫哈末弗兹等人。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世界,脚步变得如此之快?“慢”竟成了一种奢侈。 不久前,我与一位主流媒体的多媒体平台制作人闲谈。我问他,为什么现在的记者都不再做深挖?他的回答我已记不清,大意是:这是快餐时代,受众的兴趣瞬息万变,留给记者的时间越来越少。的确,如今大家都想以最快的方式获取最多的信息,仿佛稍慢一步,就会被淘汰。 现今的这种“速度至上”的逻辑,在电影里展现得更为赤裸,比如前阵子上映的中国电影《恶意》。影片里,舆论的方向、好人与坏人的身分,都能在转瞬间翻转。剧中女主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转移舆论的最好方法,就是重新制造一个热点”。只要有一个新的热点,观众很快就会把上一个吵得沸沸扬扬的舆论忘却。 我在想,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是好事吧?毕竟人们不再死揪着一件事,受害者能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人们口中的“恶人”也不会再受攻击。但代价呢?公道与正义会不会被冲淡?当一切以速度为先,还有多少人能严格把控质量?一分钟可以诞生10个热搜;一小时足以完成一场“杀人审判”;可100小时也未必能触及到真相的基底。那些为了流量的“正义宣言”,还有他们口中所说的真相真的就是真相吗?抑或是,那只是流量游戏的筹码? 我们首先真正需要对抗的或许并不是谎言,而是自己急于站队、成为“正义法官”的冲动。 当人们开始喜欢对着冰山一角的画面看图说故事,大家似乎都是有潜能入围金马奖的编剧,而这些故事,恰恰最容易制造热点,吸引讨论。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探究那冰山之下的更深伤痕?或许有人会说,深究不是读者或观众的职责啊!那是警员的工作。 那,媒体人呢? 看得更深、更准,再下定论 在这个故事呈现与传播的链条中,媒体人的职责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把所得的资料不偏不倚地呈现给观众,所以媒体人的报道应该是非常公平、公正且理性的。可我也听过一个观点,报道从来无法完全客观,因为选择报道什么、怎么报道,本身就是主观取舍。或许吧,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有各的解释,没有对或错。但我想,大家都会认同的一点,那就是“媒体人有责任对大众说真话!” 可,真话又是什么?真话一定就是真相吗? 当速度与情绪交织,真相往往被裹进无数细丝,越急越乱。如果能慢下来,也许我们可以一根根解开那些缠结,把事情看得更深、更准,再下定论。 我们都知道,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而如今,感情中的“慢慢喜欢你”变得遥不可及,反而更多是惊心动魄的“跳楼机”。时代不能倒退,可我们至少能稳稳地走每一步,不着急下定义。无论是自己的人生、感情、还是生活,抑或是他人的生命、故事、遭遇,大家都可以偶尔慢下来好好思考后才决定脚步往哪走?或许,我们可以让“慢”成为那解开缠结的巧劲呢?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