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孩子

1天前
5天前
5天前
6天前
鞋子,不只是行走的依靠,更是一种舒适的呵护丶美的点缀,也是一段段时光的见证。鞋底的磨损,是诉说着他成长的足迹。鞋带的打结,是我们为他守护的心意。 记得小孙子刚学走路时,穿着一双软底的小鞋,摇摇晃晃地向前跨步。跌倒了,他拍拍手又爬起来,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初学者的勇气。 记得有一次,两岁大的他急着要出门,竟把左脚鞋穿在右脚,右脚鞋穿在左脚。小小的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在客厅里,像只可爱的小企鹅。我忍不住笑出声,他却满脸认真,好像走得很稳当。直到走不快了,才依依不舍地停下,任我帮他重新穿好。那一刻,我心里暗暗感叹:成长的道路,从来不只是一条直线,小小弯路也是必修的功课。 还有一次,他放学回家才发现,把鞋子遗忘在幼儿园。偏偏第二天开始就是4天长假!我着急地问:“那你明天穿什么鞋呢?”他却一脸轻松地答:“不用鞋,赤脚走!”童真的回答,让全家笑得合不拢嘴。最后只好从柜子里翻出以前的小鞋,凑合着让他穿。虽然鞋子小了一点,他依旧蹦蹦跳跳,跑得飞快。那刻,我忽然觉得,这双小鞋里,容纳的不只是稚嫩的双足,还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小脚跑出大世界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插曲,却常常让我心头一暖。鞋子虽小,却陪伴他一步步成长。每一次跌跌撞撞、每一次出错、每一次忘记,都在提醒我:成长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鞋子会旧,脚步会长,而孩子也会在错误与尝试中慢慢学会坚强与独立。 看着孙子的小鞋子,我仿佛看见他未来的大脚步。孩子们就是这样,从笨拙到稳健,从依赖到独立。作为长辈,我愿意陪伴、守护,见证他们的脚步一点点走远。 仔细想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鞋子小的时候,步子短,能走的路也有限;鞋子大了,脚步稳,路途便愈加宽广。每一双鞋子,都陪伴着一个阶段。等到有一天,他穿上更大的鞋,走出属于他自己的远方,或许不再需要我在一旁叮咛。但我知道,在他的脚步里,总会回荡着童年的笑声,也会留下长辈温柔的陪伴。 在陪伴中,我慢慢体会到,孙子的脚步总是向前,而我的脚步却慢慢放缓。世代之间的交替,就像一双双不同大小的鞋子,有人起步,有人停下,但彼此的足迹却在同一条路上相连。孙子的小鞋子提醒我:人生的每一步都值得珍惜,因为时光不会重来。陪伴,才是最深的爱。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在面对情绪困扰、压力累积,或与自我价值感拉扯时,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新闻里时常看到——初中生遭霸凌却无人伸援手、小学生因压力轻生、女学生遭性骚扰却不敢揭发……这些事件令人心痛,也令人反思: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焦虑的时代,孩子们的心,正飘浮在没有安全感的风中。 作为母亲,这些新闻格外让我不安。我有个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升上初中一年级后,生活里多了许多新挑战——同侪冲突、课业压力、对爱情的懵懂。他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花时间倾听他说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但老实说,有时候当他不断重复说着某个同学、某个老师的事时,我也会下意识地“耳朵关掉”。 可就在我快失去耐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当年的我,不也就是那个渴望被听见、却常常找不到出口的孩子吗? 青春期的我,内心常常被一种说不清的恐惧和无力感困住。当我试着开口,得到的响应却常是:“你想太多了”、“小孩子不要胡思乱想”。没有人真正愿意倾听我内心的那些困惑与悲伤。久而久之,我学会把话收进心里。但那些话还是需要出口,于是我开始写日记、写信给自己。 我把烦恼写下,把委屈写下,把梦想也写下。那些文字没有人看,但它们一天天陪着我,像一种内在的对话,也像是自我陪伴的仪式。每次写完,情绪就像退潮一样,安静下来。直到长大,我才知道,原来这样的行为,是有名称的——书写疗愈。 后来我读到“认知书写疗法”这个概念:当我们将脑中纠结不清的思绪写下来,会更清楚知道“这件事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也更能释放那些压在心头上的情绪。它不只是抒发,而是梳理与重建。 听见孩子,爱就在这里 那时我才明白——“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话的意义。原来,解开心结的,也往往是那个愿意诚实看见自己、倾听自己的人。 如今我依然保持书写的习惯,在心需要倾听时写一写。当世界太吵的时候,文字可以成为我心中的定海神针。 我想,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他们不是想要一个解方,只是想要一个倾诉的出口,一个能安心做自己的空间。而如果我们没能及时接住他们的话语,那些话语就会变成心里的石头,日积月累,可能压垮一个正成长但脆弱的灵魂。 所以,当孩子反复说一件看似琐碎的事时,我会提醒自己:倾听,就是最初也是最关键的爱。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告诉你今天在学校吃了什么、跟谁吵架了、画了一张他自己都看不懂的图。那些大人眼中“不重要”的事,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整天最想分享的心事。 如果你正忙着,也可以请孩子写下来:“你想告诉我的话,先写给我,我会回信给你。” 或许,这会变成你们之间最珍贵的对话日记。 在这个短影音、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大人们推崇效率、结果、表现,我们却忘了:我们是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我们不只有思考的大脑,还有一头情感丰富的小象,它也需要被看见、被照顾、被好好地聆听。 大人们,工作永远做不完的,但孩子的童年和我们的心灵,等得了吗?
2星期前
2星期前
8月13日是国际左撇子日,其目的是推动社会对左撇子群体的理解与接纳。 倘若不是幼儿,我完全不知晓这个世界原来对左撇子们都不太友好。从握手、书写、剪刀、乐器等,无一不在考验着左手将们的智慧。难怪人们常说左撇子大多比较聪慧,我想原因乃是他们要在一个以右手为主导的社会中,借鉴右撇子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索并逐步发展出符合自身的解决之道。这从小就让他们训练出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与空间想像能力。 “妈妈……老师又在我的本子上画红圈圈了!呜呜……”放学回家,一上车,幼子一边抽泣,一边把作业本递到我面前。原来粗心的妈妈竟然把“提”部首及“竖钩”部首给左右颠倒,搞错了! 自从他第一次用左手笨拙地握住笔,在纸上画出第一个歪斜的圆圈时,我心里便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欣喜又担忧。“啊!以后该怎么教他写字?”我开始琢磨着往后的日子。 右撇子Vs左撇子。这对偶尔会陷入左右不分的妈妈来说,即将是一大考验啊! 果不其然,近来老师开始让他们识字。好几次握着他胖乎乎的小左手写字,我几近崩溃。首先是握笔姿势,他那肥嘟嘟的左手总是以让人无法理解的角度扭曲着,拇指和食指的正确位置无论如何都仿佛无法调解,不是用中指顶着,就是以整个拳头包住笔,让我既生气又无奈。 再来就是字形,所谓的数字、字母和文字,无一不像镜子般的反面镜像。好几次写着写着,我竟然被他给带偏了,都不知如何书写,只能重新以右手在空中模拟才得以继续。可怜的孩子常露出无辜的眼神,似乎根本无法理解这种“左右”的差异。书本的“正确”方向也常让我陷入纠结。对大多右撇子来说,书本的倾斜是自然而然的。简单的倾斜,对左撇子来说却是困难重重。倘若书本向左偏,写字的方向就得往右,感觉很不顺手;倘若书本偏右,那手臂就会扭曲到一种诡异的角度。每一次的纠正,都像是对他天生习惯的挑战,考验着妈妈仅用的耐心。 摆脱右手世界的枷锁 教一个左撇子孩子用汤匙和叉子,也让我挫败感连连。我们习惯以右手把食物或汤汁从碗的右侧舀起,送进嘴里,这是无需多费心思,并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坏了!这个“示范”对左撇子而言,就是个灾难。孩子习惯性地用左手舀起,却因为要模拟妈妈,总是从碗的另一边,也就是他自己的右手“推”汤,洒得满地汤汁。为此,我常气得大发雷霆,责怪孩子总让我当“跪妇”。如今想来:想必那份天生的方向感与妈妈的示范截然相反而导致的矛盾。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错怪你了! 经此,我开始研究左撇子,了解他们的独特之处。全球约有十分之一人口是左撇子。我惊喜地发现,世上好多杰出艺术家及科学家如达文西、毕卡索、爱因斯坦等都是左撇子。他们的右脑更为发达,空间感知、创造力、艺术和情感表达更为出色。我最喜欢的乒乓健将王楚钦,也在最近勇夺世乒赛的男单冠军,创下了32年以来首位以左手持拍获得世乒男单冠军的中国选手的纪录。 从哲学或神秘学的角度来看,左手世界可以被看作是潜意识、梦境和未知领域的象征。可偏偏一些宗教与传统习俗却赋予左手复杂的象征。右手被视为是干净的,用于进食、问候和社交的;左手则被认定为不洁或不礼貌的,指定用于日常琐事,例如清洁个人卫生、“洗屁股”等。一些传统家庭的长辈甚至采取严厉的手段,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因深信“右”派代表正统,而“左”乃是旁门左道。这仿佛无稽之谈的言论深深影响了不少70或80年代的孩童。其中,我的小叔就身陷其害,从小被强迫使用右手,只有在父母不注意的地方如运动、做家务等活动,才能光明正大地运用他熟练的左手。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各体差异、鼓励每个人发挥所长的世界。我深信学校和家庭将不再强迫左撇子们改用右手,而是鼓励他们尊重自己的天性。教师们会更细心地发现左撇子孩童,更用心地指导他们如何书写、绘画,学习乐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挫败。 希望吾儿能善用这“天生”的特质,不被所谓的“右手世界”所束缚,勇敢而坚韧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2星期前
屋子不大,没有额外的书房,只能把三张书桌安放在卧室。教育家若是见到,大概会摇头叹息,毕竟看到床,就可能忍不住想躺下去。每个家庭都有难念的经,我能做的,也只有让智慧与睡意同行,时刻让天使不败给睡魔。 中间的书桌属于我。桌面上常年堆满教材、参考书和试卷,高高叠起,就像一座小山。而山的两侧,便是孩子们的天地。女儿的粉色书桌上,摆着威风凛凛的敖丙。而儿子的蓝色书桌上,则守着淘气的魔童哪吒。 《魔童闹海》是今年最热门的电影,我给他们买了心心念念的手办。他们还真像电影里的那对宿命角色:女儿安静懂事,鲜少让我操心;儿子整天神游四方,连发呆都能发得理直气壮。三张书桌并排而立,就像三条并行的跑道,写满了不同的节奏与心情。 阳光洒进忙碌战场 书桌旁边是一座小书架,塞满了各种图书。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于是我也心安理得地把这些书当作家里最实用的装饰品。孩子们偶尔伸手去翻,可以多认识几个字,我就会觉得这千金买回来的布置是值得的。 学校的工作似乎永远做不完,我常常把未竟的清单打包带回家。几乎每天,我都得在这张工作台前与事务缠斗,同时还要兼顾两个孩子的学习,督促他们完成作业。于是,这间小小的卧室,便成了我们母子三人的联合战场。 书桌正前方是一扇大窗。周末清晨,我总会拉开窗帘,让阳光毫不吝啬地洒进来,照在我的工作台上。那一刻是属于我的小确幸。对我而言,这不仅是简单的采光,更像是一种提醒——日子再忙碌,也要为自己留下一方明亮的角落。 小小睡房,三个战场。这里有三张书桌,一座书架,一扇大窗,除了吃喝拉撒,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呆在这里。女儿在这里安静沉淀,儿子在这里尽情神游,而我则在这里与教材和事务搏斗。看似各自为阵,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与琐碎中,默默编织成一家人的生活轨迹。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